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9.60
折扣购买: 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ISBN: 9787121329463
滕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在通信、电子、计算机、经济、金融等领域进行过学习。曾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定位导航接收机等方面课题进行过工作和研究,是科技、经济、金融、生物、技术哲学、长跑方面的发烧友。目前在某大型央企从事智能信息的市场策略研究工作。
1.2 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 靠感情维系的信贷是以村落与小社会关系为背景 的。随着村庄、城市、国家、宗教的发展,人类共同 体出现后,借贷业务不再局限于亲人朋友之间。 公元元年以前,罗马时代古希腊的一些寺庙就开 始有存款的吸纳与货币的汇兑。在中世纪欧洲的村庄 城镇也有这样的习俗,新迁来的居民也只有在信仰了 当地的教派后,当地的修道院和村民们才肯借钱给他 。 自佛教传入中华大地后,受到上至皇族下至百姓 的青睐。佛教作为一种全民信仰和精神支柱,它的代 言人——寺庙,得到了很多特权。比如经营许可、免 税等,经济上的负担比任何组织都轻。同时,上至皇 亲国戚,下至地主商人,为了表示虔诚,争相向寺庙 施舍土地和财物。僧人受到教规的约束,钱财消耗有 限,大量土地则用于转让或收租。长年累月,寺庙只 进不出,富者愈富,寺庙的钱财生意越做越大。 于是寺庙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早期金融组织,开 始面向社会,进行规模化的放贷。最初寺庙放贷,是 带有赈济性质的。发展到后来,受利益的驱使,演变 为高利贷。远在南北朝时期,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信 用贷款与典当机构——寺庙。 时间推进到公元11世纪末,宋神宗登基不久,一 腔热血,梦想富国强兵,着手组织改革。本是好友的 司马光与王安石,由于对改革见解不同而反目成仇。 司马光在政治对峙中失利,一气之下回洛阳撰写《资 治通鉴》,王安石全面接手改革工作。 青苗法是改革的一部分,以政府储备粮食做基础 ,在春播后夏收前,将储备粮粜出。一方面在粮食供 给紧张时,平抑粮价;另一方面卖粮所得款项用来向 全国进行放贷。将“农村小微信用贷”上升到全民层 面,由政府出面授信。在“信用贷”中,以社会关系 及个人评级为基础:社会关系为5~10户为保、贫富 搭配;各户评级分为5等,从贫到富可借款额度从一 贯到十五贯;贷款利率约20%。 在青苗法实施前,王安石曾拿给苏辙看。苏辙看 后这样评价:“收20%利息贷款给群众,本来不是为 了与民争利。但是在执行中,官吏狡诈,难免被他们 钻空子;群众贷款,很多人会有不理性消费。等到还 钱的时候,富户也可能会出现违约的情形。这样下去 ,各级政府精力会由于大量琐事而疲于奔命”。 青苗法改革的初衷,是个一箭三雕的好想法。一 则降低粮食紧俏时期的粮价,二是降低民间的借贷利 息,同时充盈国库。但最后只是富了国家,民间叫苦 连天。 青苗法所采取的“信用贷”思路基本是以身份特 质、人际网络和偿还能力为基础,评估与风控和当今 的小贷业务思路类似。 青苗法改革在当时被认为不成功,司马光再次主 政时被取消。没能继续在小贷领域深耕,使中国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