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作者: 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
出版社: 安徽教育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中国茶道
ISBN: 9787533662615

作者简介

章传政,茶学博士、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茶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史及其学术评价”、安徽省博士后科学基金“徽商经营茶叶模式及绩效研究”等课题,参编《中华茶道》、《中华茶史》、《世界茶文化》、《茶学研究法》等教材,编著《轻松自制养生茶》。 关剑平,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茶文化专业副研究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专著《茶与中国文化》、《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主编或参编《禅茶——历史与现实》、《中华茶文化》等论文集及教材7部,发表论文70篇,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21项。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茶交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或独著《中国茶文化》、《中华茶道》、《中华茶艺》、《黄山毛峰》,参编或合著《茶文化学》、《中华茶文化》、《中华茶史》、《中国茶艺》、《中国茶谱》、《茶席·茶会》,发表论文40多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也不能排除道家思想 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 ,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 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如 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 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文人似乎 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 的理想境界。历代的茶诗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 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 蓝英末。”唐代诗僧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 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明代艺术家徐 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寒宵、松月下 、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竹里飘烟等环境下进行。这些都充分体现 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 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 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 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感受。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 ,煮泉品茗,观云听籁,回归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道蕴涵的道家精神,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象注释为:“自己而然,则谓之 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 念也渗透到茶道中。明代朱权《茶谱》云:“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 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元代马钰的《长思仙·茶》词云: “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 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 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道家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 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 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之事。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重视茶的保健养生与怡情养性功能。道家 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要求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品饮自然之茶,并 在饮茶中寻求回归自然,也就是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品茶时,古代茶人 强调“独啜日神”,“独品得神”,追求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所以茶 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 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 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庄子》说:“水静 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都认 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底。归 根称之为静,静就是复原生命。精神进入虚静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可以像 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 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 工夫,一种修养。只有朴素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 自然的赐予。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 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受道家思 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真谛之一,提倡在品茗时,通过“坐忘” 入静,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心境达到一尘不染、一妄 不存的空灵境界。赖功欧在《茶哲睿智》中指出,在品饮过程中,“人们一 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 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茶人需要的 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 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入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 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仅‘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 ’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因此道家思想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 界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精神之“静”的形成,使得 中国茶道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 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茶人的返璞归真。庄子所说“独与天 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也正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茶道强 调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使人的心境清静、恬淡,仿佛人与宇宙融合,升华 到“无我”的境界。 P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