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

法治的细节
作者: 周大伟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法治的细节
ISBN: 9787301218129

作者简介

祖籍江苏无锡,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就学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前身为崇德中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学者。现在中美两地从事法学教研和企业投资顾问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投资公司法律顾问,《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日报一法治周末》专栏作家)。热爱法学写作,不做官样文章,正在尝试用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文字叙述艰涩枯燥的法律问题,主张客观温和、活泛并人性充沛的写作风格。

内容简介

“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谈中国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关系网 引子:中国语境中的“关系” 据说,有一个来自国内的少女留学生独自一人来到了美国的大 都会纽约,最初她自己还很胆怯,但后来当她看到曼哈顿街上讲中 国话的华人随处可见,顿时胆量就大了很多。她的父亲在北京还非 常担心,打电话过来问道:“女儿,你那儿情况怎么样?”女孩子回答 说:“爸爸,放心吧,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记得几年前,我回国工作旅行,打算到一个外地城市办件不大 不小的事。临行前,给一个老同学打了电话。老同学在电话里说: “来吧,没问题。这里从政府、人大、政协到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外 贸,师兄师妹师姐师弟,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老同学的爽快回答,让人开心一笑。但不知道为什么,此刻我 脑海里却出现了自己幼年时在那些打日本鬼子的电影里常常看到 的镜头:一个浓眉大眼的八路军游击队长推门进来,掀开水缸就喝 水(也许喝完水还说一句“家乡的水好甜啊!”),然后抬头问身边的 一个虎头虎脑的游击队员:“外边情况怎么样?”游击队员回答说: “放心吧,队长,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到处都是我们的人”——俨然是国人人世哲学中的最佳生活 状态。世人皆知,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关系和关系网的。几千年的中 国文明史给我们培育并留下了一个近乎难以放弃的遗产:一个超级 人情世故的关系社会。我们的古代先贤们曾经一直在小心翼翼地 寻找着一条既不伤害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世故,又能恪守法律道德原 则的和美并蓄的途径。在几千年专制皇权政体的巨大阴影中,这种 努力成为儒家礼教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农 耕文明时代,人们依赖乡村熟人关系社会中的若明若暗的规则,足 以维系社会结构和秩序,尽管这类秩序常常与公平正义无关。 是福是祸暂且勿论,过去一百多年里,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中, 虽历尽曲折和坎坷,中国开始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了一 个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都市化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时,古老的 中国几乎别无选择地全面移植、启用了与现代市场经济休戚相关的 西方现代法律制度——包括法院、检察院、现代警察体系、律师、法 学教育以及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 几千年缓慢发展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让这个国家的人们在迅速 接纳电灯、电话、电视、汽车、喷气飞机、电脑、手机和互联网方面产 生障碍;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教授这些同样由西方人创 造的法律职业群体类型,自从降生到这块土地之后,就首先遭遇到 一个几乎难以逾越的“中国式陷阱”:超级人情世故的关系社会。 由于这个群体的关系和“关系网”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 无疑需要我们格外关注。 今日中国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关系江湖 我自己和很多同龄人朋友们,大致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最初几批 进入法学院读法律的大学生。现在的80后、90后的同学们可能会 觉得我们这代人多少有些幼稚可笑,因为我们总是怀有太多的理想 主义色彩。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同 学们一起在电影院看一部名为《冷酷的心》的墨西哥电影。这个电 影结尾有一个法庭辩论的收场戏,剧中的男主人公(被告“魔鬼胡 安”)当庭痛斥以权谋私的检察官,台词非常精彩,上影译制厂配音 演员的配音也很有魅力。同学们看到这个场景时,电影院里掌声雷 动。那一刻,大家在暗自发誓,将来我们毕业以后,也想为冤屈的人 伸张正义,为社会公平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我们原来很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一年又一年培养出一批又一 批法律人才,制定一个又一个法律法规,设立一个接一个司法机构, 不管将来有没有一个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我们都可以昂首阔步走进 一个光辉灿烂的法治新时代了。今天看来,我们的这种想法真是太 幼稚了。 其实,我们严重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就是“徒法不能自 行”。法律制度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由每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然 人执行,这些人是由普通的俗人组成的,这些人不是天生就不食人 间烟火,这些人是可能结成一个营造腐败的关系网的。颇具讽刺意 味的是,这个腐败关系网中的不少人,恰恰可能就是当年在电影院 里忘情地鼓掌的人们。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