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作者: 编者:周锡瑞//李皓天|译者:陈骁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ISBN: 9787509779811

作者简介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1966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著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 曾获得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等。

内容简介

抗战期间,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历史的潮流远离了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靠近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某个时刻,中国政局到达了历史进程的一个“转折点”。目前大多数叙述都把这一焦点集中在1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中共开始筹备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多年以来,战时中国的历史叙述深受三位美国记者作品的影响:白修德(Theodore White)、格莱姆?裴克(Graham Peck)和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其中当属白修德和贾安娜(Annalee Jacoby)合著的《中国的惊雷》影响最大。该书把中国抗战塑造为“蒋介石的悲剧故事”,蒋本人作为一个清廉自律的独裁者领导着一个充满“封建意识”、派系纷争和日益腐化的政权。美国外交官谢伟思(John S. Service)和戴维斯(John P. Davies)也有类似的对国民政府的大量批评。这些材料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界对于战时中国的认识,这种影响在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曾以战时情报协调局官员的身份驻华)和易劳逸(Lloyd Eastman)的力作中都有体现。这种观点在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那本获得普利策奖的《史迪威和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该书写于20世纪70年代初越战的高峰时期,它明显地反思了美国20世纪对亚洲的外交政策;十分有力地描述了一位勇猛而直言的美国将军是如何徒劳地试图拯救一个腐化而保守的亚洲政权,而后者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共产党的挑战。 国共两党的政权更迭,是否早在1943年的政治和社会里已见端倪? 1943年的中国与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为什么蒋介石把新疆回归中央称为民国建立以来的“最大成就”? 康生被称为“延安的铁菩萨”,他在整风运动中是如何抓特务的? 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救国或饿死人民? 1943年的重庆,通货膨胀、限制物价与政权合法性是如何影响人民生活的? 王明道在沦陷区的独立教会是如何走光明之路的? 通过分析1943年一系列的事件、趋势和矛盾,我们能否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深层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