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史家讲史:汉武英雄时代
ISBN: 9787522205434
王子今,1950年生于哈尔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西北大学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交通史研究”“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社会称谓研究”“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子课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研究”。出版《秦汉交通史稿》《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等学术专著 。
南宫公主的婚事 在刘彻的兄弟姐妹中,还有一位人物应当重点介绍。这就 是刘彻的姐姐南宫公主。她也是王娡所生。在电视剧《汉武大 帝》中,南宫公主有比较多的表演。按照剧作者的设计,这位 公主被汉景帝嫁到匈奴,曾经和两代匈奴单于结合。她曾经劝阻匈奴人入侵汉地、残害汉俘、虐待汉使,在汉匈和平外交的 历史上,似乎有重要的作用。南宫公主生有一个儿子于单。于 单在角逐单于地位的竞争中失败,又战死于和汉王朝的战争中。 然而,史书关于这位南宫公主,其实并没有和亲匈奴的记载。对于观众提出的疑问,该剧历史顾问求实在答记者问时有 这样的对话: 记者问:南宫公主是否真的如剧中所说,是一个汉 朝送往匈奴和亲的真公主?《史记》《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吗? 求实说:南宫公主被派出和亲,《史记》《汉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宋代工具书《册府元龟》(卷 九七八)中可查到有关南宫公主的资料,记载她是汉景帝送往匈奴和亲的亲生女儿。由于这一则史料出自宋代,所 以通常很少被引用,但我们认为十分珍贵。本剧编剧正是 据此编创了刘彻因亲姐远嫁匈奴因而感情受到重创决心复仇的故事。 求实这里可能是沿袭了秦汉史学者王川先生的著作《汉景帝传》 里边的说法。王川这样写道:“景帝二女南宫公主的事迹,在 《史记》《汉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前元五年(前 152),景帝曾 派遣公主嫁与匈奴军臣单于。这是高祖刘邦与匈奴实行和亲政 策以来第一次以真公主出嫁匈奴单于。景帝这一做法,一改以 前以诸侯王、宗室之女冒充天子之女远嫁匈奴的旧例,表明了 景帝对和亲的诚意。 《汉武大帝》对白中汉景帝的台词是这样的:“将自己的亲 骨肉,送去那蛮荒之域,踏上那迢迢不归之路,朕也是忍痛而 为之!自高祖以来,还没有一位真正的公主下嫁匈奴,朕要破 这个先例了。为的是要让匈奴相信大汉的君臣子民,愿意和他 们和睦相处!” 这番话,完全是王川先生观点的影视译本。 《史记·大宛列传》说,乌孙王“愿得尚汉女翁主为昆 弟”。这里说“翁主”不说“公主”,值得注意。《史记·匈奴 列传》记载了归降匈奴的汉朝官员中行说的话。他说:“(匈奴)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所以“匈奴虽乱, 必立宗种”,而中国“亲属益疏则相杀”。说匈奴人去世,则 父子兄弟得以娶其妻子,因此匈奴虽然宗族关系没有汉族那么 明确,但是血统继承是牢靠的,种姓并不外失。大约依照草原 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和亲族礼俗,在他们的观念中,是否存 在“诸侯王、宗室之女”和“天子之女”的明显的等级差别, 是否存在“冒充”的问题,还可以讨论。这种“冒充”会产生 对“和亲的诚意”的怀疑,可能只是汉族人的观念。如《史 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敬向刘邦提出和亲建议时所说: 陛下如果能够将亲生女儿嫁给匈奴单于,可以避免战争。如果 陛下不能出嫁长公主,而让宗室及后宫女子冒充长公主,对方 也会知道,将不予礼遇,对缓和双方的关系没有好处。据说刘 邦听了他的建议,准备遣长公主和亲,只是因为吕后日夜哭诉: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 凭什么要把她扔到匈奴!)刘邦终究没有让长公主往匈奴和亲, 而找了一名身份低下的女子冒充长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看来,刘邦时代第一次和亲就有“冒充”情节。 然而,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二早已对此提出了质疑: “案:《张耳传》鲁元公主于高帝五年适赵王敖,至是时已三年矣,而云以妻单于,岂将夺而嫁之乎?娄敬之言悖也。乃帝善其言,即欲遣公主,有是理哉?必非事实。”梁玉绳说,据 《张耳传》记载,刘邦的女儿在高帝五年嫁给了赵王敖,到了 刘敬提出建议的时候,已经有三年之久。所说以鲁元公主和亲,难道要从赵王敖那里抢来再嫁往匈奴吗?刘敬的建议实在是太荒谬了。梁玉绳对于刘敬和刘邦、吕后关于“以适长公主妻之”的言行“必非事实”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述,“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 为单于阏氏”,“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都明说 “宗室女公主”,而匈奴单于致汉皇帝书说“和亲已定”,“二国 已和亲,两主欢说”,似乎并没有引起对“诚意”的怀疑。 所谓“第一次以真公主出嫁匈奴单于”,王川先生提供的历史依据出自“《册府元龟》卷九七八”。王川先生还说,“这一位出嫁的真公主,只可能是南宫公主。南宫公主出嫁后,对汉匈和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她是汉唐和亲史上一位应予肯定与重视的人物。至于南宫公主出嫁军臣单于后的具体情 况,由于史料的阙如就不得而知了”。 应当指出,编纂于宋代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由于成 书时代距离汉代过于遥远,因此这部书中即使确实可以看到 涉及和亲的“有关南宫公主的资料”,也不足以证明“《史记》 《汉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的所谓“南宫公主被派出和亲” 事确是史实。这是历史学研究者人人皆知的最基本的常识。因此有关汉史的记录,不是什么“通常很少被引用”,而是受过 基本学术训练的学者“通常”根本不会“引用”。况且,我们 在《册府元龟》卷九七八中,并没有看到“记载她是汉景帝送 往匈奴和亲的亲生女儿”的“有关南宫公主的资料”。 《册府元龟》的原文是这样的:“(景帝)五年夏,遣公主嫁 匈奴单于。初帝既即位,赵王遂阴使于匈奴,会吴楚反,欲与 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帝复与匈奴和亲, 通关市,给遗单于,遣公主,如故约。终帝世时,时小入盗边, 无大寇。”这里只说“公主”,而根本没有说到“南宫公主”。 王川先生根据这段文字,作出“这一位出嫁的真公主,只可能 是南宫公主”的推断。而《汉武大帝》的历史顾问求实却说, “《册府元龟》(卷九七八)中可查到有关南宫公主的资料”,误 以为《册府元龟》的记载确实可见“南宫公主”字样了。 《册府元龟》载“(景帝)五年夏,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事,原本出自《汉书·景帝纪》中如下记载:“五年春正月,作 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关于“遣公主嫁匈奴单于”这件事,《史记·孝景本纪》没有记 录。而《册府元龟》下文从“初帝既即位”到“无大寇”一段 话,可以和《史记·匈奴列传》有关“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 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的文字相对照。《汉 书·匈奴传上》中的记载大略相同,只是“公主”写作“翁 主”。显然,《册府元龟》从“初帝既即位”到“无大寇”的这 段话,所根据的是《史记·匈奴列传》。这样我们就知道了, 所谓在《册府元龟》中“查到”的“资料”,都来自《史记》 和《汉书》,并不是《册府元龟》自己独有的记录。 《史记·外戚列传》褚少孙补述,汉武帝在民间找到同母 姐姐金俗,并把她迎回宫中,太后和金俗相见后,“于是召平阳 主、南宫主、林虑主三人俱来谒见姊”。明说有南宫公主在场。 可见,她并没有远嫁匈奴,在汉武帝当政后,至少在金俗入宫 时依然生活在长安。何新在《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文中注 意到“南宫主”“谒见姊”这条史料,然而表示“疑误”,此正 是所谓疑所不当疑。而《汉武大帝·对白剧本》附录《汉武帝 生平大事年表》则删去了褚少孙补述的这条史料及“疑误”的 意见,不知是出于怎样的出发点。是不再“疑误”了,还是以 为补述“南宫主”“谒见姊”事的褚少孙的记录完全可以漠视? 《汉武大帝·对白剧本》的“分集故事提要”中,说“景 帝在汤泉宫召幸王美人,提出将其大女儿南宫公主出嫁匈奴”。 说南宫公主是“大女儿”,是明显的错误。新说,南宫公主 是“武帝的胞姊”。王川《汉景帝传》则说,“为武帝之胞妹”。 “(景帝)五年夏,遣公主嫁匈奴单于”,时刘彻 5 岁,如南宫公主是刘彻“胞妹”,绝无可能在这时出嫁。即使是刘彻“胞 姊”,是否已到婚嫁年龄依然存在疑问。彭卫先生《汉代婚姻 形态》一书曾经论证汉代婚龄构成,指出“西汉初年,女子初 婚年龄大都在十五岁以后”,又说,“西汉时期女子的正常初婚年 龄”,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何新说南宫公主长刘彻“八 岁”,则当时正是 13 岁,然而我们不知道这一年龄判断的根据在哪里。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汉景帝的台词,他对王 娡说:“对匈奴,还是要行和亲之策。咱们南宫已经十五了吧?” 南宫公主的事迹,真的“在《史记》《汉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吗? 其实不然,除了遵太后之命,赴长乐宫谒见金俗外,《汉 书》中还有关于她的婚事的明确记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 表》说,芒侯耏跖薨,作为继承人的耏昭有罪,被免。景帝三 年,耏昭以故列侯身份率兵击吴楚,再次被封为张侯。随后可 以看到这样的记载:“侯(耏)申嗣,元朔六年,坐尚南宫公主 不敬,免。”颜师古解释说:“景帝女也。”就是说,“芒侯耏跖” 的孙子耏申娶了南宫公主,因为对公主不敬致罪,被黜免。耏 申于元朔六年(前 123)坐罪被免,他和南宫公主的结合当在此 年或稍前的若干年。这一年,汉武帝已经 34 岁。看来,王川先 生以为南宫公主“为武帝之胞妹”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又提供了有关南宫公 主事迹的更丰富的信息。 据司马迁记述,耏昭以故芒侯的身份率兵跟随周亚夫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复封为张侯。汉景帝后元年(前 143)三 月,耏申继承了父亲的侯位。元朔六年(前 123),“侯申坐尚 南宫公主不敬,国除”。这是在他继承侯位 20 年之后发生的事。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代学者司马贞《史记索隐》里的记 载:“南宫公主,景帝女。初,南宫侯张坐尚之,有罪,后张 侯耏申尚之也。”可知“南宫公主”称谓的使用,是因为她曾 经嫁给南宫侯张坐的缘故。显然,电视剧里汉景帝说:“咱们南 宫已经十五了吧?”所谓“咱们南宫”的说法是不妥的。在南 宫公主没有出嫁之前,她的名号中不会有“南宫”两个字。看 来,“南宫侯张坐尚之”在前,那么,南宫公主和耏申的婚姻, 已经是她第二次夫妻家庭组合了。 张坐和耏申在南宫公主生活经历中的出现,明白地告诉人们,这位公主完全不具有出嫁匈奴的可能性。 王川先生读史有所疏失,以致据《册府元龟》一则没有出 现“南宫公主”字样的材料产生“第一次以真公主出嫁匈奴单于”,“这一位出嫁的真公主,只可能是南宫公主”的误解。 然而,《册府元龟》中其实是存在有关“南宫公主”的记载的,这就是卷三〇〇《外戚部·选尚》所写到的:“芒侯耏跖 孙申尚孝景南宫公主。元朔六年,申坐与父御婢奸罪,自杀, 国除。”这一条记载,所根据的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只是多了“自杀”的情节。 其罪行是“与父御婢奸”,与“尚南宫公主不敬”有所不同。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与父御婢奸”,也就是和父亲的贴身侍 女发生性关系,当然也是一种对作为妻子的公主的“不敬”。 王川先生在认定南宫公主是出嫁匈奴单于的“真公主”之 后,随即又有“南宫公主出嫁后,对汉匈和平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所以,她是汉唐和亲史上一位应予肯定与重视的人物”的 推论。而何新先生承袭这一误解,《汉武大帝》又就此大作渲染,在对汉匈关系史的认识上产生了不能不予以澄清的误会。 至于说“本剧编剧正是据此编创了刘彻因亲姐远嫁匈奴因 而感情受到重创决心复仇的故事”云云,“据此编创”之所谓 “此”,本来就事出无稽,而将汉王朝征伐匈奴这种大规模的 民族战争的发生原因,解说为帝王个人“感情受到重创”于是 “决心复仇”,显然也是偏离了历史的真实。 既然南宫公主并没有出嫁匈奴,那么,“(景帝)五年夏, 遣公主嫁匈奴单于”的“公主”,究竟是什么人呢? 《汉书·匈奴传上》所见汉景帝时代“复与匈奴和亲”, “遣翁主如故约”的说法特别值得注意。这里明说“翁主”而 非“公主”。“翁主”,是诸王之女。也就是说,出嫁的“公主” 很可能是诸侯王的女儿。《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景 帝纪》说“公主”,《汉书·匈奴传上》则说“翁主”。也许和 亲女子其实际身份是“翁主”,而对外称“公主”。 1.我们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势对学术提出了太多的问题。本丛书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具有时代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问。追问的方向、追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酝酿“思想”的过程,也是“思想”引领的过程,思想的菁华是在犀利敏锐的辩驳问难中凝聚结晶的。历史学的“核心关怀”凝聚在对于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的洞察,对于趋势、道路的探求。鉴于此,我们与当代史家一起深度阅读——思考——对话。 2《汉武英雄时代》是秦汉史研究大家王子今先生的著作。历史长河,有的地方潮平两岸阔,和缓平静,有的地方水势峻激奔腾,汉武帝时代就是一个激情迸发、积极进取的时代,一个民众劳作和奋争都取得了丰厚收获的时代。 3.作者用细密的考证展示了历史的细节,如对南宫公主的考证就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类似的考证所在多有,作者对研究前沿、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了然于胸,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进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具有了历史探秘的阅读体验。 4.有人在谈到汉武帝的时候说:“汉武帝所有的事都‘愣’, 都过度,荷尔蒙旺盛……”以汉武帝和宋代以后 的历史时期对照,所谓“愣”,所谓“过度”,所谓“旺盛”以 及“人性”“张扬”等等,是汉武帝的个性特征,同时可能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共同的特征。 5.鲁迅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然而他对于西汉时期民族精神之所谓“豁达闳大之风”的深情赞赏,却以积极肯定的态 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总结当时人的历史创造时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锦织文“登高明望四海”,正反映了这一时期汉文化面对世界的雄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