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晚清

抵达晚清
作者: 陈莹雪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20
折扣购买: 抵达晚清
ISBN: 9787100185653

作者简介

夏晓虹,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在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客座讲学。著有《阅读梁启超》《晚清文人妇女观(增订本)》等。

内容简介

《香玉》是这样一篇小说:即使你熟知了整个故事情节,仍然会百读不厌。这种吸引人并使你始终葆有一种新鲜感的魅力,主要来自蒲松龄那精湛的人物描写艺术。《香玉》中不乏大胆的构思与奇异的想象,借读劳山下清宫中的黄生与白牡丹精香玉的恋爱及与耐冬树精绛雪的交友是全篇的主干,死而复生、生而求死的情节安排相当离奇、曲折,但蒲松龄为此所用的一切笔墨,最终都集中到刻画人物上了。黄生、香玉、绛雪是三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他们虽然都有情有义,在基本的方面一致,但却各具鲜明的个性,在思想与行动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蒲松龄运用传神之笔,合乎情理地展开描写,使《香玉》中的三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各放异彩,令人久久难忘。 三人之中,描写的重点是黄生,而写黄生,又着重在突出他的情专义笃上。这一点,不仅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一再加以强调,如绛雪说:“不知君固至情人也。”又说:“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宮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情节细加表现。蒲松龄主要设计了三个情节,即哭香玉、救绛雪、化赤芽。 哭香玉表现了黄生的情深。黄生与香玉遇合不久,二人方夙夜偕欢,突遭变故,白牡丹被一游客“移花至家,日就萎悴”。黄生悲恨至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即此已见其情之专。黄生并不因知香玉为花妖,而以异物见弃。与《葛巾》中的常大用相比较,二人之不同立见。常大用因“癖好牡丹”,得与牡丹花精葛巾结合,但后来疑其为花妖,心中不安,旁敲侧击,葛巾不得安生,终以见疑脱身而去,抛下常生徒然“悔恨不已”。常大用在葛巾生时尚不能相容,而黄生在香玉死后虽悟其为花精,眷爱之情却并未稍减一分,反而是“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他一往情深的至情终于感动了花神,使香玉死而复生,二人如前欢聚。其次,黄生的情专又表现在不忘旧情上。香玉去后,黄生作哭花诗五十首,还可视为风流才子的韵事佳话,尚不足以表明他不变的爱情。而对空穴洒泪,也属人之常情。试想,二人本在热恋之中,情意正浓,一旦长诀,如何能割舍得开?但黄生毕竟为一至情人,他的行动也自与常人不同。一般人们当阵痛过后,总会有新的追求,对于死者的伤悼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黄生却不然,他不仅在刚失去香玉时,“日日临穴涕洟”,哀痛不减;而且在有了绛雪以后,也并未忘记香玉,反而思念弥深。从家中度岁归来后,他对绛雪说:“今对良友,益思艳妻。久不哭香玉,卿能从我哭乎?”篇中两次写到哭穴,一次独往,一次与绛雪同往,真实地表现了他对香玉的至爱之情。第二次哭穴,“二人乃往,临穴洒涕。更余,绛雪收泪劝止”。黄生哭祭时间之长、又经劝止方还的详细交代,显示了他的终不忘情大异于常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才有后面起死回生、出生入死这些看来奇异、想来却又合理的情节安排。 救绛雪表现了黄生的义重。黄生对香玉的一片深情,是他与绛雪遇合的引线。虽然黄生初时未始不是对绛雪有心,但绛雪既愿以友处之,黄生也尊重她的意志,谓之曰:“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绛雪一旦有刀斧之难,托梦与他,他即“急命仆马,星驰至山”,赶去救护,使绛雪得以全生。他以至诚待友,急友之难,赢得了绛雪的信任,使她敢以生死相托,最后三人才能同生共死,永不分离。 化赤芽则既表现了黄生的情深,亦表现了他的义重。结尾的这段描写着实精彩:黄生病后,“其子至,对之而哀”。这时,黄生不仅无丝毫留恋人世的哀伤之情,而且不以死为意,反以死为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如此欣然面对死亡,并不是像某些佛教徒那样期待着灵魂投生极乐世界,而是由于爱得太深,爱而不舍,竟使得他乐死而忘生了。黄生初见香玉时,即对她说:“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既忘死,便可出生入死,更何况死亡能带给他解脱人身束缚、与花木为伍的绝好机遇呢!黄生对死亡的来临自是不胜庆幸。他留下遗言,说:“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黄生的形体虽已消亡,实际上却是如他所愿,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消除了与异物的阻隔,黄生从此可以自由自在,日日夜夜与妻、友长相随、无别离了。所以,这不仅不是死,在黄生看来反而是得生了。本来近乎荒诞的呓语,从黄生口中吐出,却成了确凿不移的信语,并且非此不足以显出黄生的情深义重,也非此不足以写尽作者对美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和赞颂。 国内研究梁启超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的学术随笔,可谓“淡而实腴,平中有奇”1.“抵达晚清”既是此书的编排次序,亦为作者的学术历程。文笔从容自适,出语简约,又平中有奇,是很好的学术随笔读物。 2.此书是了解夏晓虹教授学术转向以及研究经历不可多得的读物。藉此,读者也可以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2.此书亦为光启随笔之一,随书配有四色藏书票,使得本书灵动可爱又有收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