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作者: 陈引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83.92
折扣购买: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ISBN: 9787101169072

作者简介

陈引驰,复旦大学博士,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古文学、佛教文学、道家思想与文学、古典文论;著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佛教文学》、《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庄学文艺观研究》、《彼岸与此境》等学术专书,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曹寅与康熙》等海外汉学专著。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 接下来我谈几点中国文学的特质。 (一) 文字形式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媒介 。就像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来表达,音乐是通过旋律 来表达,每种艺术都有最基本的媒介方式。而对文学来 说,语言形式极为重要,这也是认识中国文学的特点时 首先要注意的。中国文学是用汉字写成,汉字将音、形 、义三者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古汉语中,经常是单字为 词,这一特点对中国文学造成很大影响。西方文字以表 音为中心,所以随着语言的变化,文字会不断改变;而 中国文字很大程度上以表意为主,字形跟意义紧密相连 ,所以字形确定之后,即使有所变化,也万变不离其宗 。 在中国广大的地域中,即使人们不能听懂彼此说的 话,但一写文字就能理解,这种基于文字的理解甚至超 越了国界,因此有“汉字文化圈”的说法。 我在复旦中文系资料室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到 日本,由于不会日语,就采取笔谈的方式。他到日本时 才25岁,在不懂日语的情况下,能够发表气魄极为宏大 的言论,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是清朝的失败,也 是日本的失败,更是整个东亚、整个世界的失败——这 从侧面反映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内的重要意义。从空间 上讲,无论地域多么广阔,人们都共用一种文字来进行 文学创作;从时间上讲,从秦汉到明清,汉字固然有所 变化,但仍然属于一个文字系统,后人基本上可以理解 古人的文字;从形式上讲,大概没有别的文字能像汉字 一样,达到如此精密、规整的程度,就拿宝塔诗来说, 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有尝试,但他基于俄文的诗, 远不能及中文的宝塔诗,后者完全可以做到第一行一个 字、第二行两个字、第三行三个字,一直持续到诗歌结 束,这种写法其他大部分文字都做不到。可见汉字一字 一音一义、多以单字成词的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 常大。 在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也塑造了中国文学的不 少特色。南朝乐府民歌常用谐音的手法,如《西洲曲》 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 红”,这里“莲”与“怜”谐音,意思是爱,用这种手 法表达爱之纯洁与热烈。古汉语中的“爱”未必是好的 ,它指有偏私的情感;表达男女之情,用的是“怜”。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