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49.70
折扣购买: 莎士比亚与外国文学研究(精)/莎士比亚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172752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 杜鹃,湖北宜昌人,2001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职,现任外国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外国文学研究》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各级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应该指出,莎士比亚虽然忧郁,但并不悲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火焰一直在熊熊燃烧。即使在忧郁的时候,在生活中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在悲剧中的理想人物遭到毁灭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从道义上说,悲剧发展到最后,总是美压倒丑,善战胜恶,受苦、受压、受冤屈的不幸的人总是赢得了同情,从而显示出公道自在人心,人心是不可侮的。 莎士比亚重视理性的作用,在理性指导下以创作反映人生。他的理性原则就是综合观察结果,然后做出判断;就是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6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已在热烈讨论哥白尼的地动说。那时不仅出现了数学理论家,还出现了许多实验科学家,如医师、航海家、土地测量家、采矿工程师等。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父就是一位坚持实验、采集草药治病的颇有造诣的医师;在其他剧作中,有不少人物都是认真做学问的人,“潜心探讨有益人生的学术”(《爱的徒劳》,第一幕第一场);《暴风雨》中的普洛士丕罗“爱好书籍”,“专心研究”,还教他的女儿“得到比别的公主小姐们更丰富的知识”(第一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本人十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观察生活。他的著作中“到处都是知识,然而那些知识常是书本里所没有的”。就是说,是从实际观察中得来的。作为人道主义作家,他深深懂得,书本知识和实验知识必须并重,因为“上帝谴责愚昧,而学问则是人们借以飞升天堂的羽翼”(《亨利六世》中篇,第四幕第七场)。为了抨击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莎士比亚套用了“上帝”、“天堂”一类的字眼,即以神学之道,还治神学之身。我们理解的时候,大可不必以词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