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光阴

挖光阴
作者: 苏先生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00
折扣购买: 挖光阴
ISBN: 9787229171179

作者简介

苏先生,作家,诗人,电影编剧,影视剧制片人。 在家乡生活二十年,后北漂十余年。喜欢在早晨散步、和老人聊天,周末必须坐在路边晒太阳,经常和陌生人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收集了无数个人生故事,拥有一条边境牧羊犬。 致力于写微火、写熄灭、写漂泊者,沉迷于某种命运,在灰烬中寻找答案。 曾出版小说集《没有街道的城市》《星期一没有什么可说》,散文集《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等。

内容简介

一个村庄的身世 因为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人的角度理解了一次生活,理解了一个村庄。 上高中时,有一年我从学校跑回家,在家里待着,待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全部绽放的时候。每天傍晚我都会溜溜达达地去山上走一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山顶变成了花海,整片山被花香覆盖,我的鼻子闻不见其他任何味道。不光是桃树,荆棘树也开始挂红黄不明的果子。折下几枝桃花拿在手里,几只蜜蜂被桃花吸引,我举着桃花把它们从一处带到了另一处。山顶的广播塔上的喇叭还是像我上小学时那样,会定时响起,我坐在山顶的树林子旁边,把脚垂到崖下,眼睛望向远山,耳朵听着广播,似乎十多年间这里的日子从未移走,一切还是老样子,植物一年四季枯荣往复,大山岿然不动,只有街道延长了一截又一截。 恰好在这一年,轮到我们家的人来当“会长”。 “会长”是每年负责庄子里东岳大帝诞辰祭祀的人,每年要各家轮流来当。会长有三个人,一个人负责请剧团唱戏,一个人负责处理庙宇祭祀事宜,还有一个人负责财务,要处理收钱、采购、花销等事。这一年我父亲要负责庙宇祭祀。父亲本身就在庄子里的剧团里,之前我跟着他看热闹时也断断续续见识过整个流程。东岳大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二十八,负责财务的会长会提前半个月挨家挨户地收钱。三十多年前,每家每户要出一匙胡麻油加一碗面,这个惯例持续了十年。后来大家觉得收集面和油比较麻烦,会长提着油桶和面袋子挨家串户也不方便,便改成了每口人交五毛钱。如今,每口人要交三十五块钱。庄子里的秦腔剧团成员也都老了,现在再进行祭祀时会请专业的剧团来唱戏,唱四天四夜。 父亲在银川的工程没有做完,回不了家,但负责庄子里的祭祀时是不能推脱的,他每天都会追几个电话来,心急如焚。后来庄子里的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让孩子招待好他们这几个干这一行的人就行,他们会把这件事办好的,庄子里的祭祀活动进行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很自觉,不用父亲操什么心。 庄子里负责庙宇祭祀的几位先生后来几天都在我家里忙来忙去,我负责裁纸、磨墨、兑红、泡茶、添水、晾晒纸张,他们负责画对联和符纸、抄经文、写祭文、准备各类旗子,母亲负责给他们准备餐食。这群老先生每天在干活间隙都会聊很多庄子里的事,从几十年前的事到现在的事、从老人到年轻人,也说到过一些奇事怪事。他们描述的多是苦难,因为他们这个行当最常见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苦难。我倚在门框上听,一听就是几个小时,几位先生时不时看我一眼,偶尔也问我:“你咋看?”我笑笑,说:“我晓不得。”他们也笑笑,说:“你长大就晓得了。”几位先生家里的孩子都是我的同学,有些读到小学四五年级就出去打工了,还有些读到初中才出去打工,另外一些和我一样,在读高中。 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如何,我也不知道某天我会用文字记录这些事情。 几天后,我跟着他们去庙里打扫,只在春节、清明、端午和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几天里,这座庙才会开门,其他时间要进去的话得找会长拿钥匙。我们拔掉院子里的草,把神仙擦拭干净,又给神仙换上新的衣服,门窗全部擦洗一遍。在主殿里扫地时,一位先生说:“神仙知道庄子里每个人一年来的好运和霉运。”我点点头说:“是。”我说因为我觉得神仙什么事都知道的。他继续说:“你看这墙上和庙门口的旗子,都是人们还愿时送的,很多人在去年许下了愿望,来年都实现了。”我这才理解他真正的意思。他继续说:“没人敢骗神仙,许了愿望,就得来感谢神仙,得把好吃好喝的、功德旗都送上来。”我在主殿的墙上找了一圈,找到了前几年父亲送给神仙的还愿旗,那时我身体虚弱,父亲祈愿之后我的身体好转了。父亲的还愿旗已经被后来几年的旗子遮住了,只能在上面看见我的署名,那是我的小名。庄子供奉的神仙只认小名,你在外面叫什么名字他管不着,在庄子里叫啥在神仙面前就得是啥。出主殿后,我看见院子正中间的祭台上都是现杀活鸡时留下的血迹,有些人挣到大钱后会杀鸡献给神仙。先生让我去庙门口放一挂鞭炮,我把鞭炮挂在杏树上,这活儿我很熟练,每年大年初一的零点,我都会来这里放一挂。放完之后,我回主殿的台阶上坐着,庙落在庄子的最高处,风吹着我们的脸,先生说:“你这炮一放,庄子里的人就知道庙门开了,一会儿就会有人来上香。”十多分钟后,果然有人来上香。几位先生继续聊了起来,他们说前些年庙里香火不旺,人都穷,这几年祭台上的香烧一个月都不会断火,房檐下还挂了很多能燃上月余的盘香,有人还给庙里添置了物件。他们越聊越多:庄子里上一代人中是谁谁最早发家,迁走前还来庙里祭拜过;这一代人谁谁在某年发了大财,给庙里捐了几个大香炉,估计离迁走不远了……在他们的讲述里,时间似乎一下子从很早以前滑到了现在,出生、发迹、离开、死亡,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四幕里完结了。 我从庙门口看出去,庄子里人家的屋顶上,黑瓦被太阳照得发出淡淡雾气。是啊,每家每户真实的生活,都不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只有在神仙面前,人才最真实。一座庙见证着一个村庄,它能看见被掩盖了的另一面。人们跪在这里许愿,许健康、许财富、许功名…… 只有一座庙才能看得清一个村庄的身世,看得清那些出走的人,回来的人,失意的人,得意的人。 庙里的事情忙完后,负责剧团唱戏的会长让我去帮忙晒剧团的戏服。我们把戏箱抬到戏场的院子里,一件一件地拿出来,他说:“这可是咱们庄子这四五十年的家当,一年添置几件,零零散散地积攒这么多年才攒下来了这份家业,可得细致点,别摔了磕了。”那天,我看着满院子闪闪发光的戏服,才知道了一个村庄的日子和一个家庭的日子过法是一样的。戏服晒了一个下午,晚上回到家,开饭前,除了几位先生,乞丐福舟也来了。 福舟是镇里有名的乞丐,是全镇最出名的人。他比我大十来岁,是个哑巴,有点歪头和痴呆,每天都在镇里闲逛。他有个很厉害的本事——每个庄子里只要有祭祀这一类的公共活动,他总会知道,还要去那个庄子住上几天,吃香喝辣,和神仙们享受同样的待遇。每个庄子也都会好好地招待他,人们总觉得他是神仙的一个化身。之前好多次路过我们家的时候,他也会来要碗饭吃。他每次来都带着自己用的碗,我盛好面,再端出去倒在他的碗里,他从袖头里拿出筷子,几下就吃完了,吃饱前他是不会离开的,会一碗接一碗吃。 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庙里的神仙会被抬进戏场的大院,然后会被抬到戏台子的正前方看戏。庄子里的每家每户都会端出两个人头那么大的馒头,在上面点上大红的桃花、杏花,再炒一盘献菜,端到神仙面前,放上半个钟头,等神仙吃完,再端回家。福舟此时就会坐在神仙旁边,人们会给他好多好菜好肉。他是镇里活得最长的乞丐,至今还活着呢。 戏场院子里的人多得脚挨着脚,除了庄子里的人,每家每户喜欢看热闹的亲戚也会来。亲戚们一来就会住上四天四夜,跟着神仙一起享受,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假。 我三十五岁这年的夏天,有人在我小学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些老同学们在一条路的尽头站着小便,另一名同学拍下了他们的背影,传到了群里。 那一刻,我陷入了一种莫名的遗憾中,想到自己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走到路的尽头撒一泡尿了,这辈子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我每次回家总是想去看看,然而又总是在巴掌大的地方忙前忙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到处走走看看了。深夜,思来想去后,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我没继续生活在那里,所以不会再仔仔细细地翻那些山,穿那些庄,并踩那些路了。 照片上的那条路是我们上小学时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那两届的学生走过那条路,后来学校搬迁,那条路随之就被废弃了。那是在树林子里绕着树、躲着坑,经过十多个人的集体探索才找出来的路,是一条我们走出来的路,偶尔有几个放牛的人、挑粪的人,也会从那里走一走。如今它已经不能叫作路了。它又回归了自己本来的模样,成了林中草地的一部分,开始杂草丛生,路的痕迹渐渐被隐藏,庄子里的人甚至不知道,这里曾经悄悄地出现过一条路,又悄悄地消失了。庄子里可能还出现过很多没人知道的东西,也都悄悄没了:来过一只牲口,来过一个乞丐,半夜有一个醉汉路过,雨水在某个河沟里形成了一个涝坝后来又悄悄地干了,有个稀奇的动物曾在某个洞里住过后来又跑了…… 一个村庄由什么构成?一眼井,上千个相互认识的水桶,十几个木匠,两个阴阳先生,一百头牲口,几百户人家,一所学校,几个有名有姓的无赖,几条河沟,几个涝坝,一座瓦窑,一个大戏台,两名医生,一个神婆,几个说媒的…… 只有站在山顶上,挨家挨户地去瞧,才能看清楚一个村庄。谁家消失了,房屋倒下了,院子里被荒草占领了;谁家几十年后又突然有了人,谁家还有老人,谁家开始干起了新的营生,挤掉了原来干这门营生的人……只要人需要活下去,就会有矛盾滋生,只要有劳动,就有声响。 去年秋收时,我回家去,站在门前和聚集在那里的叔叔伯伯、婶婶大娘们聊天。我尽力地说着一些他们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尽可能地说着关于这个庄子的话,让一群在庄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能再次接纳我——一个已经离开家乡多年的人。 我说起对面山上的那一眼窑洞,婶子说:“这你都记得?”我说:“咋不记得?我在这里都长到二十岁,咋能忘?” 伯伯说:“能忘的都不知道回家了;能回家收麦子的,都是没忘记家的。回家远不远?” 我回:“回家好远,好远啊,但家永远是要回的。” ★ 一代人的精神故土,怀乡散文的集大成之作 聚焦“漂泊”“寻找”“成长”等元素,关注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年轻一代,从回望、追溯的视角讲述童年往事,以及乡村与城市的交融和变迁,引发几代人的情感共鸣。 ★ 影视界知名导演、编剧合力推荐 《人世间》导演李路、编剧王海鸰,《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士兵突击》导演康洪雷,知名演员萨日娜、丁勇岱、郭涛等影视界知名导演、编剧、演员,联合倾情推荐。 ★ 细致还原西北乡村风情,从旧时光中寻找“我”之存在 成熟的叙事结构,质朴而优美的文笔,细腻而充盈的情感,高度还原西北乡村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与故事中人一起感同身受,引发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