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1.80
折扣购买: 水(精)
ISBN: 9787229153816
作者:维罗妮卡?斯特朗,奥地利人,英国杜伦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水的意义》《园艺世界:水的代理、身份和所有权》《人类学家是做什么的》等。 译者:邹玲,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拥有理工及自然科学类知识背景与语言基础,一直从事专职英语翻译工作。
第一章 地球之水 宇宙中的水 没有什么比水更能全面地描述人类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水以其独有的特质,成为所有生物有机体在时光变迁中不断进化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对水的感受,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水,如何理解水所承载的含义。在察觉到水对生命创造过程所起的推动作用后,很多社会团体得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源于水”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解释成为了众多“生命起源之谜”的谜底。可是,水和生命,最初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呢? 水以多种形态(组成成分)存在于宇宙之中。人们认为太阳系源于45亿年前一团以氢为主要成分的气旋。近来,在一个距我们100亿光年之外的黑洞附近,天文学家发现大量飘浮的水蒸气云团,经过估算,其所容纳的水量是地球上海洋的140万亿倍。有些天体上似乎存在某种形式的“水圈”,人们认为木卫三“盖尼米德”和木卫二“欧罗巴”厚厚的冰层之下藏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1876年,意大利牧师彼得罗?塞奇发现火星上存在一些运河(意大利语canali)。天文学家乔凡尼?夏帕雷利于1877年绘制出了这些运河的地图,并将意大利语“canali”翻译成英语的“canal(运河)”。受此影响,一些天文学家,如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洛厄尔,坚信这些运河是由某种智慧文明所创造。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探索中拍摄出更加清晰的照片之后,这个诱人的想法才失去拥趸。现如今,人们认为,这颗红色星球上大部分的水都被封印在冰冻层和永久冻土层之下。 那么,地球何以成为这样一颗蔚蓝星球,分布着浩瀚无际的海洋,点缀着密密麻麻的水系?地球又何以拥有孕育出灿烂多姿的生命形式的“水圈”?就在天文学家们为“开凿运河的火星人”兴奋不已之时,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伦尼乌斯提出:生命的种子要么以“辐射胚种”为载体,随光束从宇宙到达地球,要么就是附着在陨石上被带到地球的微生物或孢子。直到最近,人们仍相信,水是随着频繁的陨石雨而降临到正处于成型阶段的地球上的。但是,根据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马丁?沃德的观点: 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在彗星与地球上,水的同位素比即水与重水(氘是氢的同位素)的比值是不同的。现在人们认为,小行星上可能存在大量的水,对大约40亿年前的所谓的“晚期重轰炸”产生了影响,或许这就是地球上多数水的由来。 即使到了今天,关于地球之水的起源,科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不过,查尔斯?达尔文和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的观点,倒是为化学进化提供了引人注目的愿景:阳光和放射能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能量,创造出了水。而氨基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和其他有机物经过活跃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繁殖功能的细胞。 水的属性 大约20亿年前,光合作用创造出含有氧的大气环境,多细胞生物从此得以生长进化,地球上的生物群(动植物)一次次迸发:从寒武纪海洋化石中的花体贝壳,到漂亮的侏罗纪猛兽,一直到能够想象出火星运河的两足裸猿。但这颗蔚蓝星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细胞源于海洋深处。 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地球上的生命都栖息在水中。它们在深邃的海洋中酝酿了近40亿年,4.5亿年前才终于上岸。如此看来,关于文化与历史的多重解释印证了“水就是生命”以及“所有生命都源于水”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关于其他星球的研究对此类观点提出质疑,如英国科普作家菲*普?波尔写道: 近来得到确认,至少还有一个星球上存在丰富的有机分子。这些星球上的河流或者海洋中充满着非水液体,比如土卫六上的液态烃。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甚至迫切地思索:水,究竟是不是构成生命的唯一且通用的基质;或者,水是否只存在于我们的星球之上。 不过,至少在地球上,多细胞生物确实依赖于水的独特属性。那么水究竟有哪些属性呢?首先,水具有结合性:水分子一端带有负电荷,另一端则带有正电荷。这使得水分子不仅能够互相吸引,也能广泛地与其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杂分子。但是,与水的全部物质属性一样,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水也可以解离,释放出其所结合的各种物质。水的这种分离与重组的特性,使其成为“万用溶剂”,能够携带其他化学物质,诸如氧和营养元素。这些化学物质随之进入生物体内,比如人类自己的体内,并被留在那儿。 当然水的这一特性也意味着,它很容易受到污染,会将有害物质而非有益物质带入体内。好在这种结合能力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水可以辨别废物与毒素,并将它们排出体外,使它们离开生物体内部的“水文”系统。 水作为溶剂的特性对进化过程至关重要。它溶解了很多地球早期大气中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助其形成更加复杂的化合物。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即能够自我复制的细胞,形成了显微镜下可见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这些水生植物漂浮在洋面上,依靠阳光获取生存的能量。而当多细胞生物进化后,它们的生存则仰赖于体液系统,身体内部的水使得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成为了可能。血液中含有的可溶解的液体多于其他物质,因此歌德(1749—1832年)将血液描述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混合液体。水的“结合”能力还使得电化学传输成为了可能。水把血液和其他重要的化学物质运输到大脑,为大脑神经元提供了电势,因此,水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意识流”。 水的分子结构也造就了其最具辨识度的物质特性之一:物理形态的转变,从固态(冰)转变为液态,再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这些转变体现在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面上:在居家环境中,体现在水壶、冰箱和冰柜之间,将这种转变投射到地球上,对应着冰川融水,或流经大地,或蒸发为云。水的形状变化具有可逆性,水的运动也具有永恒性:水在流动,顺着斜坡蜿蜒而下(同样归因于其分子结构),在溪流中打起漩涡。它逐风起波澜,随风泛涟漪。它不知不觉地蒸发到稀薄的空气中。水的身体介于透明和不透明之间,随着光线而闪烁。因此,水以运动和变化为特征。 生生不息且无处不在的水, 孕育着生命,滋养着万物, 塑造了多彩的人类文明。 或烟波浩渺,或曲似柔肠,或惊涛拍岸,或润物无声…… 一百余幅高清插图,尽显水的魅力。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维罗妮卡?斯特朗带您领略水的文化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