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44.40
折扣购买: 论语读本(上下)/大众儒学经典
ISBN: 9787300231846
赵法生,1963年生,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乡村儒学发起人之一,致力于探索乡村信仰和乡土文明的重建之路。
《论语》与孔子的思想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于中国文 化尤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远而又巨大 的影响。那么, 《论语》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论语》中的孔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孔子的主要思想 有哪些,这些思想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是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 一、关于《论语》 (一)《论语》形成的时代、作者与版本 《论语》是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陆乃至于东亚流 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其内容是孔子讲课以及与弟子论 学内容的记录,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明 ,《论语》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即夫子和 弟子之话语,孔子去世后,弟子将平时各自所记录的 孔子的话以及相关弟子的话汇集成书,便有了《论语 》。战国期间流传的类似于《论语》的孔子讲学资料 还有不少,比如《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易传》中 的“子曰”部分,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掘出土的郭店 楚简中的部分篇章等,如此众多的孔子讲学记录,以 《论语》流传最广,所载内容也最为可靠。 《论语》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当然也有 的内容出自孔门再传弟子之手,比如《泰伯》篇“曾 子有疾”章,记录了曾子病重时说的话,应是曾子弟 子的记录,《子张》篇第12章应是子游和子夏门人的 记录。“子”在春秋末及战国时期是对有德或有位者 的尊称,《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唯有曾子、有子、冉 子、闵子称“子”,其他甚至如孔门高弟颜回、子夏 、子贡等皆不称“子”。曾子、有子多次称“子”, 冉子出现了两次,闵子出现了一次。其中曾子出现的 场合均称子,且除孔子外,记录曾子话语最多,共十 三章,所以唐柳宗元正式提出《论语》可能是由曾子 弟子编成,是有根据的。另《文选?辨命论注》所引 《傅子》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 ,谓之《论语》。”认为《论语》由仲弓之徒所编。 《论语》系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两代人编辑而 成,则其成书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七十子以曾子为 最小,小孔子四十六岁,书中载有曾子临死前对于孟 敬子所说的一段话,为记事之最晚者。另外,《礼记 ?坊记》云:“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 是古籍中首次出现《论语》书名。班固在《汉书?艺 文志》中认为“《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 记也”,明确将《礼记》断定为七十子后学的著作。 班固去古未远,治史严谨,其说当不为无据。可是, 学界对于《坊记》的著作时间向有争议,有人推测为 汉代,并没有足够的依据。《隋书?音乐志》引南朝 梁沈约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 》皆取《子思子》”,上述四篇文献的行文风格接近 ,出自《子思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近代以来,受 疑古思潮影响,学界一般将上述四篇文献的形成时间 推后,但郭店楚简收录有《缁衣》,而郭店楚简下葬 于战国中期,成文时间肯定更早,则证明《缁衣》成 文时间应该是战国早中期,与之风格近似的《中庸》 、《表记》、《坊记》也很可能出自战国早中期,说 明战国中期前已经有《礼记》在流传,可以进一步证 实班固的上述结论。如此,则《论语》当成书于七十 子弟子时期,这与《论语》一书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在 时间上也大体一致。杨伯峻断定“《论语》的著笔当 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日本 学者山下寅次在《论语编纂年代考》中将其编纂年代 限定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到前400年(子思卒 年)之间。郭店楚简的出土,为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新 的佐证。 《论语》版本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汉书?艺文志》曰:“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 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 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 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 、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 氏最后而行于世。”除了鲁论和齐论外,汉初尚有古 论出现,是汉景帝时期鲁恭王刘馀在拆毁的旧宅壁中 发现的,由古文写成,故称《古论语》。上述三个版 本的篇目不尽一致: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多 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古论二十一篇,也没有 《问王》和《知道》两篇,而将《尧曰》篇的“子张 ”章单列一篇。汉成帝老师安昌侯张禹将鲁论、齐论 合二为一,但篇目本于鲁论,号称“张侯论”,成了 当时最有影响的本子。东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 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即是流传至今天 的本子。对于这三个本子哪个更为可靠,向有争论。 高亨认为古论形成早,当更为可靠。陆德明《经典释 文》认为:“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 五十事。”章太炎的学生吴承仕亦持此见,认为郑玄 是根据齐论和古论校正了鲁论中他认为错误的五十处 异文而成。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