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外语教研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亨利八世(中文本)/莎士比亚全集
ISBN: 9787513578790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英国戏剧家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与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其中代表作主要为诗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亨利八世》由莎士比亚与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合著,是唯一一部创作于莎士比亚戏剧生 涯后半期的英国历史剧,当时他的剧团的赞助人是国 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该剧创作于对伊丽莎 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当政时期的怀旧氛围之中 ,当一个代表着新生的未来女王的玩偶被抱到舞台上 时,表演达到了高潮,她作为“童贞凤鸟”统治英国 的时代在台上被“预言”,她选中的继承人詹姆斯国 王也受到赞颂。接下来她被描述为“所有君王的楷模 ”,而且她“将今天变成了庆贺之日”:如此措辞也 表明了英国的天主教徒对圣母马利亚(Virgin Mary) 的崇拜是如何转向了英国新教徒对童贞女王伊丽莎白 的崇拜。 上文所引之言出自公主的教父托马斯·克兰麦之 口,此人以主导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在血腥玛丽 女王(Queen Mary)治下惨遭火焚成为殉道者而著名: 这一情节设置将幼年的伊丽莎白与新教教义紧密联系 起来。虽然最后一场是由弗莱彻执笔撰写,但克兰麦 后来以“雪松”形象作为王室宗谱承传的象征,重述 了莎士比亚在《辛白林》(Cymbeline)一剧中借主神 朱庇特(Jupiter)之口所说的预言。然而,不同于莎 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亨利八世》中的事件似乎不 是按宿命论的意味来推演的,没有通过冥冥之中的上 苍安排去建立新朝。其核心主要体现了宫廷生活的变 幻。该剧的结构建立在人物命运看似随意的兴衰起落 之上:白金汉事败身亡,安妮·博林却平步青云;沃 尔西权倾一时,凯瑟琳王后则失宠被废;沃尔西失势 倒台,克兰麦则荣登高位。而随着沃尔西的日薄西山 ,托马斯·克伦威尔却步步高升:在起伏不定的命运 滑轮上,安妮-博林是那个决定升降的“砝码”角色 。为了更好地呈现舞台戏剧效果,该剧颇为巧妙地对 历史进行了压缩:在剧中,红衣主教沃尔西的败落和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托马斯·克兰麦和安 妮·博林三人的崛起,是被当成单一事件来呈现的, 而在历史现实中,这三个事件分别发生在1529年、 1532年和1533年。沃尔西实际上死于1530年,安妮作 为亨利的第二任王后接受加冕发生在三年后。 虽然立足于历史,但剧情起伏的模式与传奇剧类 似,同样有情节的高潮与低谷,人物的分离与重聚, 以及有形财产的占有与失去。该剧初演时剧名是《千 真万确》(All is true),巧妙而讽刺地暗示了剧中 某些奇幻事件,比如凯瑟琳王后所见的几乎不可能真 实存在的梦幻景象。莎士比亚和弗莱彻或许是特意在 这部剧目中融入了传奇剧的精髓,使其大大不同于理 查王和亨利王系列其他剧目中所呈现的艰辛世界,以 使剧作处于安全区内,这是因为《亨利八世》所描述 的历史事件——即英国脱离罗马教廷,而亨利八世休 掉了凯瑟琳,娶安妮·博林代之——仍然存有争议。 剧情的关键是作为国王和教皇之间联系人的沃尔西的 失势垮台。人们不再通过此事评判宗教改革运动正确 与否,而是对命运的无常和对仰仗“君恩”的无效性 进行总体反思。在18至19世纪的舞台上,《亨利八世 》大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该剧展现了加冕礼的盛大 场面,以及其他典礼和宫廷事务场景,但还有一个原 因是有沃尔西出场的盛大而精彩的舞台片段为演员提 供了表现机会:“再会?应该是和我的尊贵荣耀说永 别了……” 莎士比亚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剧大多以战争为 主题,有的是国内战争,有的是在法国境内的战争, 还有为争夺王位引发的战争。这些历史剧创作于战争 期间,当时伊丽莎白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 整个国家。对照之下,《亨利八世》是在经历了数年 和平之后创作的。的确,国王詹姆斯认为自己是国际 和平的缔造者。而且,他是一位已婚国王,虽然长子 亨利王子(Prince Henry)在1612年11月的早逝给国 人带来了忧伤,但人们无需担忧王位继承的问题。国 王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嫁给 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Frederick the ElectorPalatine)——欧洲大陆最杰出的新教统治者 。婚礼被推迟至1613年2月,以免受亨利王子葬礼的 影响。《亨利八世》创作于婚礼后的几个月,因而剧 中包含了王室的一场葬礼和一个婚礼。 虽然公主被许配给了新教信徒,但英国国内仍然 存在对罗马天主教势力有可能复活的担心:詹姆斯的 王后信仰什么教派是公众关注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传 闻四处纷起。除此之外,由于多个派别间的权力角逐 ,人们对宫廷宠臣的担心也普遍存在。从詹姆斯执政 之初浩浩荡荡进入伦敦时起,新的宫廷就一直通过富 丽堂皇的宫廷盛典展示其力量。在这方面剧院发挥了 重要作用。国王、王室成员和廷臣们都积极参加假面 剧表演,不仅如此,莎士比亚和他的同事们的剧团在 成为国王剧团后,还经常奉召去宫廷演出。所有这些 都在《亨利八世》中有所体现,使其成为一出典型的 詹姆斯一世时期戏剧。 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