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

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
作者: (法)让-克里斯多夫·布里萨尔//(俄罗斯)拉娜·帕尔申娜|责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
ISBN: 9787020159864

作者简介

让-克里斯多夫?布里萨尔 Jean-Christophe Brisard 深度调查记者、纪录片导演。通晓多种语言,作为独立记者,经常深入交战地区进行报道。 拉娜?帕尔申娜 Lana Parshina 通晓俄语、英语和德语,曾任翻译、独立记者和公共关系顾问。拍摄电影却是她的最大梦想。

内容简介

拉娜有些茫然无措。 通过她在俄罗斯高级行政部门内部的关系,我们获知最终会有所成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的会面定在了十一点,但在俄罗斯,这丝毫不能确定什么。走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局的路上,凛冽的北风狠狠地拍打在我们脸上。在俄罗斯,这里也被简称为“加尔夫”局,坐落在莫斯科的正中心位置,是档案收藏量最多的国家级机构之一,珍藏了从十九世纪至今的近七百万份档案资料,其中大部分是些纸质文件,也有一些照片和保密文档。而我们正是为了其中一份保密文档,才会冒着莫斯科严酷的气候和同样严酷的俄罗斯官僚作派前来。拉娜?帕尔申娜在俄罗斯并非毫无名气。身为记者和纪录片导演,这位年轻女人时常受邀至电视台的摄影棚分享她的光辉事迹:对拉娜?皮特斯的新近采访。拉娜?皮特斯身无分文,是早已被所有人忘在脑后的老太太,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住在一家由美国人出资建立的养老院里。她拒绝面世,从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她的父亲,是一个叫做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的人,我们也管他叫斯大林。事实上,拉娜?皮特斯原名叫斯维特拉娜?斯大林,是他最宠爱的女儿。六十年代,正值冷战高潮时期,她避难出逃,向宿敌美国申请了政治避难。从此,她便成为了那些不顾一切想要逃离专制政权的苏联人的象征。拉娜?帕尔申娜成功说服了这位孤僻的名门后人参与录制了一系列访谈节目。那是在二〇〇八年,这一成就在整个俄罗斯备受关注。近年来,斯大林确实又重新成为了莫斯科人讨论的焦点。拉娜?帕尔申娜对俄罗斯的行政体系和官僚模式轻车熟路。于是,她主动请缨,费了好一番功夫争取前去查阅那些敏感而又复杂的保密档案。 然而,在二〇一六年四月的这个早上,我感觉到她有些忧虑。 我们与加尔夫局局长拉丽萨?亚历山多芙娜?洛戈瓦娅约好了见面。只有她可以准许我们查阅H档案。“H”指的就是希特勒。 从进入加尔夫局的接待大厅开始,基调就已经定了。一个留着七十年代弗雷迪?默丘里风格胡子的士兵要求我们出示护照。“检查!”他嘶哑地吼道,弄得我们好像是擅闯进来一样。拉娜的俄国身份证可以顺利通行,但是我的法国护照让整个局面变得有些复杂。这位军人似乎对拉丁字母不太习惯,没办法读出我的名字。“Brisard”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就成了“БРИЗАР”。于是,我就这样被登记进了他的当日准入人员名单里。经过了漫长的审查核对,再加上拉娜天使般的帮助,我们总算被准许通过。档案局局长的办公室在哪儿?我们的问题让警卫很是恼火。他正在以同样的礼貌方式接待另一名访客。“直走到底,在右边第三幢楼后面。”回应我们的这位年轻女人没等我们致谢,就转身登上了光线晦暗的楼梯。加尔夫局就像是一座苏联的工人城,整体由数幢外观陈旧的苏维埃风格建筑构成,风格兼具构成主义和理性主义。我们一边在楼宇间穿行,一边试图躲开那一摊摊泥泞的积雪。“局长办公室”,远处一扇双开门上方的指示牌上,用大写字母这么标记着……一辆深色的四轮轿车挡在了门口。在我们距离那里还剩二十多米的时候,一位身材高大的女人急匆匆地从楼里走出来,旋即消匿在车座里。“这位就是局长女士……”眼看着这辆车飞驰远去,拉娜带着一丝绝望低语道。 10点55分,我们11点的会面就在面前兀然泡汤了。 欢迎来到俄罗斯。 ★ 二战终极谜团——希特勒死因之谜在显微镜下被揭开 ★ 数十幅第一手高清档案图片:对希特勒亲信的审讯记录、地下掩体地图、逃跑计划,以及揭露真正死因的残骸照片 ★ 再现冷战期间苏美对峙惊心动魄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