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狂风过后(一个幸存者的故事)
ISBN: 9787505739932
洛.卡西希克(Lou Kasischke),美国作家,他对山脉和高山耐力运动的持久的爱,令他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七个大洲的许多偏远地区。 洛的教育包括商业学士学位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洛对风险,风险评估,以及承担和管理风险的概念着迷。对于以财务分析和法律为中心的职业,他也成为注册会计师,并获得了高级法学硕士学位。 这部分洛的生活是他几十年狂热登山生涯的自然延伸。这也解释了他的观点和重要的目的,导致他仔细检查,分析和解释珠穆朗玛悲剧的经验,从事实出发,而不是耸人听闻和不切实际。
前言: 1996年5月10日中午时分,珠峰顶峰附近,有些事出了错。有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有人却再也没能回来。那是因为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山难。 1 当时我就在那儿。我是由罗布.霍尔担任领队的新西兰探险队的成员之一。这是一个关于我如何幸存下来的故事。 在那个命运攸关的日子里,首先出错的是,从上午持续到中午,人们在南顶峰损失了宝贵的时间,而正是时间的损失及其连带效应将人们带进了之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午之前还没有生存与死亡的珠峰故事;中午之后所发生的就是你听到的那个故事。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写于1997年至1998年。我当时写下自己的记录有两个原因:一是那场灾难事件确实非常复杂,对我个人来说,这个经历中也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我想记录下那些事件来证实我对事件的理解、想法与反思。我知道当时到底哪儿出错了,因为我就在那儿。对于不在场的人们来说,事后的报道就像被迷雾层层笼罩的事实,让人无法正确辨识真相。 我的观点和分析与当时多数书籍、报道有所不同,在对不同事情重要性的理解上尤其如此。那些适合拿来讲故事,但实际并不重要的事情,被说得太多了。 那场灾难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回答它的人。没有人知道全部事实,有些真相也许已永世封存。 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中,我个人的珠峰攀登故事,事关我“在那里”的经历,一次与恐惧为伴的经历。但我的故事并不止于此,它不仅讲述了当时哪里出了错,更讲述了哪里做得对——我如何活了下来,或者说为什么我能活下来。 写作完成以后,我决定不向公众发表,而是将它与其他书稿一起束之高阁。 1996 年出发前往尼泊尔准备攀登珠峰的时候,我以为这不过就是离家两个月的事儿,之后我会回归正常生活,就像以往任何一次登山一样。登顶的照片最后会慢慢积满灰尘,记忆也会随时间慢慢淡去。攀登珠峰的经历会像其他经历一样,变成过去。然而,事实是那一次攀登并没有随时间消散,而是在此后的 17 年里影响着我的每一天。那个我曾身处其中的故事从未完结。 1996 年,我差一点就极其自私地、不顾一切地死在了珠穆朗玛峰上。2011 年,我的妻子桑迪身患重病。我们结婚 46 年,相爱 47 年。回想 1996年5月10日那一天中午的关键时刻,正是桑迪的爱挽救了我的性命。当我需要内心的力量时,她就是力量的源泉。这正是我要在书中讲述的个人故事。 人生总有起起伏伏,桑迪现在需要我。一 5月10日,接近正午,珠穆朗玛峰顶峰附近,我 大口地喘着气。 每前进一步都要呼吸四到五次,如此反复,再反 复。 四到五次呼息、调整负重、调整步伐。就这样不 停反复。周围冰冷干燥的空气像一团冷焰,自内而外 地灼烧着我。四到五次喘息、调整负重、调整步伐。 我的手指已经泛白僵硬,冻伤了。 我想喝水,特别特别想喝水。可是我的水壶已经 冻上了,里面是铁石般的冰块。我所有的只有冻伤、 缺水、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强风、脱水、营养不良 ,还有极其稀薄的空气。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强大而纯粹的意志力支持着 我继续前进。呼、吸、呼、吸、大喘、调整负重、调 整步伐。前面的路越来越陡峭。 我已经远在云层之上,距离云层大约有六英里远 。此刻我脚下的狭长山脊距离世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只有400英尺(约122米)。雪片像浪花一样拍打在我 身上,风声像低空飞行的喷气式飞机一样发出轰鸣。 一场恐怖的风暴自下方慢慢沸腾。 经过强忍极寒与缺氧,在岩石冰雪上攀爬的数周 ,我知道我已接近顶峰。这一天13个小时艰苦的生理 和精神折磨已成为过去,现在我只想到达那个至高点 。顶峰近在咫尺。四到五次呼吸、调整负重、调整步 伐。我离那个梦寐以求的顶峰只有400英尺了,那就 是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四到五次呼吸、调整负重、调 整步伐、集中精力。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 一步、一步、再一步……每一步,我都在以微弱 的力量征服伟大的存在——珠穆朗玛峰。只要能征服 顶峰,我什么都不在乎。而我离她只有一步之遥。 我觉察到前面的登山者们慢了下来,一开始我并 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我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已经接 近正午。 正午?怎么可能这么晚了?我们的领队罗布·霍 尔原计划在正午时分从顶峰返回营地。出问题了吗? 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但脑子里却飞快地闪过一丝 不祥的念头。我感到自己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可以 交谈,此刻我唯一能听到的就是风声,还有自己的呼 吸声。我抬头向上看了看,那些在我前面的登山者们 还在继续向上攀爬。我意识到情况不妙,因为时间已 经大大晚于预期了。 我决定不去介意,时间晚一点算什么,在那一刻 这根本不重要。这里是珠穆朗玛峰。超过预期折返的 安全时间算什么,在那一刻这根本不重要。就算知道 要摸黑下山我也不在乎。我只在乎登上顶峰,况且只 差一点就到了。其他人还在继续向前,如果他们能做 到,我也一定能做到。此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 “在那里”本已很高的风险现在已飙升至远超疯 狂的程度。这点我也清楚。可是,我已如此接近,我 可以登上顶峰。我想继续向上攀登,我必须继续向上 攀登。但是,太晚了,已经没有时间了。 冻伤的手指怎么办?无所谓。前进,继续前进。 其他人还在向前走,我也一样。我可以做到。对于攀 登者来说,只有一件事比没有到达顶峰更让人汗颜, 那就是:别人做到了,而你没有做到。 我清理掉脸上的冰霜,以便能多呼吸一点海平面 六英里上空那少得可怜的氧气。我低下头,大口呼吸 着,继续攀登。四到五次呼吸,调整步伐,一步接着 一步。我能听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声音就是——我 一定能做到! 然后,神奇的事发生了。 一股隐形的力量控制住了我,我把冰镐插进面前 的雪地里,双膝跪地,双手紧握冰镐,耳中只有我的 心跳声,周围一切平静,死一般的寂静。 P1-3 想到我曾差一点就无法回来,今天也无法陪伴她,我就后怕。如今我也愿意去相信,我对桑迪的爱会成为她战胜病魔的内在力量。 我选择现在出版这本书,主要是想表达我对桑迪的爱和感激。这些年我经常跟人讲述我在珠峰上的经历,很多人都很关心桑迪在这个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我公布这些内容之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读者从故事中理解桑迪对我的意义。 当我拂去书稿上的灰尘,重新阅读许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我摘除了一些不再想叙述的事情,以及那些不该由我来讲述的事情;转而加入了近年来对我有重大意义的个人故事。 我有两个故事要讲: 一个故事关乎我“在那里”的经历——冲顶日中午面临的严峻形势,之后在狂风、寒冷、缺氧中度过的一晚梦魇,事情糟糕得离谱,以及在我身边垂死的人们。 另一个则是一个关于我在狂风过后、靠近顶峰时在寂静中听到的声音的故事,一个关于心声的故事,一个爱的故事,一个我如何幸存下来的故事。
《狂风过后》是首部席卷全美的独立出版作品。是1996年珠峰山难幸存者时隔17年,根据真实回忆再现灾难情境的纪实类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原生态的故事。当死亡来临时,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以及对生命的叩问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
《狂风过后》一书先后获得了九项美国图书大奖。
本杰明.富兰克林图书非虚构类金奖
《前瞻》杂志年度探险类书籍铜奖
纽约图书节年度传记类图书特等奖
美国国家探险和传记类独立优秀图书奖
《开架图书》杂志独立出版图书奖
……
被美国图书协会评论为:“令人注目”的感动佳作!
作者洛.卡西希克是一名满怀热情登山者,攀登过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大大小小上百座山峰,足迹跨越七大洲,出版的《狂风过后》被国际登山协会认证向导吉安.帕维莱德认为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非常棒的参考。
好莱坞电影《绝命海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等相关纪录片均由此灾难事情改编拍摄。“生命在自然灾难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和脆弱”,“只要你挺过来,不被困难打倒,努力突破极限,挑战自己,抱着梦想拼搏下去,就值得所有人尊敬”。作者洛.卡西希克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在经历死亡时,‘爱’能给我们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
内含美国著名插画家简.卡迪纳尔为本书绘制的50幅精美插图,文艺感十足的封面设计与精美的包装,为读者献上品质一流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