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94
折扣购买: 梦红楼(精)/青春红楼系列
ISBN: 9787508646299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女娲”是一个女人吗?“娲”的发音和“娃” 近似,从字 面上来看,似乎自然联想到女性。“娲”这个字又有 点儿联想到 古怪的爬虫类,使人想到慢慢攀爬的蜗牛。但我后来 看到的“女娲” 造型,是女人的头,下面拖着长长的蛇的身体,并不 是蜗牛。 在*丛荒榛的大地,昆虫和爬虫类的蜥蜴、鳄鱼 、恐龙,四 处出没,一阵一阵浓浓的烟障迷雾,视觉还混沌不清 的时代,* 月的秩序也都不清楚,一个女人的头,高高举在蛇的 身上,长长 的头发上杂着枯叶树枝,那沉重的长长的身体,在泥 土地上拖着 拖着,缓慢到不觉得她有明显的动作。 在古代神话里,女娲是创造人类的神,据说她用 黄土捏出一 个一个人形,就像陶匠们用手捏陶一样。女娲捏塑的 土偶,一个 一个,被赋予生命变成可以行走活动的人。 女娲很高兴,继续捏着,一直到她两只手都酸了 累了,再也 捏不动了,她便用绳子一抽一抽,把泥土抽成人形。 但这些人形 已经没有用手捏塑的那么**,成为粗拙愚笨的人, 但也在大地 上行走活动了起来。 在《红楼梦》原著里,女娲的神话是在“炼石补 天”。 什么是“炼石补天”呢? 这个古老的神话必须从上古时代男人们的战争开 始谈起。 据说,上古时代的男人,和**一样,不讲道理 ,很爱打仗。 打起仗来,无休无止,弄得天翻地覆、血流成河,老 百姓连*子 都不好过。 “共工”是水神,因为和黄帝之子“颛顼”争夺 统治的权力, 引发大战。混乱的打斗中,共工触断了“不周山”。 古代人相信 天空像一个屋顶,有四根天柱支撑。不周山正是其中 一根天柱。 因为天柱折断,天地失去了平衡,而北边的天空破了 一个大洞, 就像屋顶破了洞,少了屏障,人民无法生活。于是, 充满了母性 慈悲的女娲就想办法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方法很特别,她采集了各种颜色的石 头,用大火 熬炼,煮成液体状,就用这种色彩鲜艳的岩浆来补天 。 一般人觉得石头是固体,岩石如何煮成液体?但 是岩浆的确 是液体状的,地球的中心,岩浆不也还在沸腾,不时 还从火山口 喷发出来。 “女娲补天”的故事使人想到,大地上岩浆还处 处喷发进溅 泛滥的年代。 古代的中国神话,相信“天空”是破碎过的,经 过女娲大神 的修补。各种颜色的石头,熬炼之后,就像油画颜料 ,涂抹修补 在西北边的天空上,便是每**黄昏时分在西边出现 的灿烂晚霞 的彩色。 神话故事使每**发生在身边的事,忽然有了时 间的意义。 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不是也常在 黄昏时凝望 西边漫天霞彩,感觉到繁华里瞬息之问幻灭的荒凉, 他竟用了“女 娲补天”的神话作为一部小说的开始。 曹雪芹说:“女娲炼石,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 块。”敏感 的读者当然意识到这个数字有特别的隐喻。 三六五是“年岁”的*子,作者“女娲补天”的 故事多了一 层岁月的沧桑。 除了岁月的隐喻,作者也悬疑地留下一块没有用 来补天的顽 石。因为没有用,就被丢弃在“青埂峰”下。“青埂 ”,有人认为“青” 是“情”的谐音,“埂”是“根”,青埂也就是“情 根”。 东方的哲学相信“万物有情”,“情”是对自己 存在的一种意识, 因为这一点意识,也就有了生命的喜悦与忧伤。 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意识,没有情感,但是 ,《红楼梦》 的作者相信石头也可以修行,“灵性已通,自去自来 ,可大可小”。 洪荒里一块孤独的石头,因为没有用来补天,自 怨自愧,* 夜悲哀,它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因为少年时迷上了《红楼梦》,我总是无端凝视 起一块石头, 一块海岸边的石头,被海浪磨得圆润光滑;或者一块 山上崩塌的 石头,透露峥嵘的尖角;或者路旁一块毫不起眼的石 头。我端详 凝视,觉得石头里似乎躲藏囚禁着一个生命的意念, 它要修行成人, 它要到人间来经历一次生死爱恨。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