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教育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3.20
折扣购买: 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孩子/21世纪家庭教育新理念丛书
ISBN: 9787540848828
吉尔·里格比(Jill Rogby)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演说家、专栏作家、电视名人和心灵礼仪社区基金的出资人(心灵礼仪社区基金机构是一个致力于把传统的文明和礼貌灌输到当今社会的非营利性组织)。她是一对孪生子的母亲,从她懂事的孩子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那极富感染力的激情。
我看不进去书了,因为我的心正被电视上的画面所牵动:清晨,一个 女孩站在空旷的马路中央,手里夹着一支香烟,与其说她看上去像个迷路 的孩子,倒不如说她看上去更像个妓女。一名记者进入了画面并开始采访 : 记者问道:“你这样在街上游荡多久了?” 她说她从11岁开始到现在已在街上游荡了5年了,她的话语流露出她内 心的冷漠。 我不禁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从11岁开始就在街上游荡呢?为什么她 的父母不来找她?难道他们都死了? 记者继续问这个人生错位的少女,“你也不想这样生活,是吗?你难 道不想摆脱这样的生活吗?” 过了一会儿,女孩的肩膀耷拉下来,眼神也柔和了。她的目光避开那 个记者,看向那条街道的阴暗处,她嘶哑着声音小声说道:“对,但我找 不到出路。” 这个年轻女孩的处境可能很极端,但却还有很多的孩子,甚至和父母 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这些孩子在用一种并非戏剧性, 却极具破坏性的方式生活。记者大卫·布鲁克在几年前采访了一些中学生 ,倾听了学生们的梦想和心声之后,对这点也深有感受。布鲁克把他的结 论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下面这些是他那篇文章中的话: 当谈到性格和美德的培养的时候,父母们往往把这些义务留给年轻人 自己。今天,积极能干的父母们和很多教育机构疯狂地工作,只为培养聪 明的孩子,使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技巧和挖掘他们的音乐才能……我们在安 全设备和体育训练上花了大把的钱,对醉酒行为说教,在指导和规范他们 的生活上花了很多精力,但当涉及性格和美德的时候,这最神秘的地方却 突然成了一种放任。家长们的态度仿佛是:孩子们,你们自己去找对于你 们来说是真实的东西吧。 在这章里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以父母为中心,以 孩子为中心和以培养孩子性格为中心。以父母为中心的家长们更在意他们 自己的日程而不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更关心是否得 到了孩子的赞许而不是什么对孩子是好的;以培养孩子性格为中心的父母 更关心孩子们的性格培养而不是孩子们的舒适度。这几种家庭教育方式中 ,只有以培养孩子性格为中心的父母才是在真正培养孩子,最终他们会培 养出谦逊的孩子。 仔细看看这几种家庭教育方式吧,看看你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在不经 意间伤害了你的孩子,看看要培养一个健康、谦逊的孩子你需要做些什么 吧。 以父母为中心的教育 几年前,在我们主日学校(周日上课的学校)六年级的课堂上,一个学 生举手述说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让我永生难忘。她脸上流满了泪水,呜 咽着说道:“吉尔小姐,我真的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向上帝祈求原谅, 但是我却永远也无法忘记我那晚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我正准备去拥抱她,她继续说:“我以为只要我向上帝祈求原谅,我 就再也不会看到那样的画面了……我想把那些话语也忘掉,可是它们就是 一直在我耳边响起。” 我走向小女孩,把她拥人怀里。她不停地哭泣着,无法平息。她的一 个好朋友坐在她另一边,握住她的手。我建议我们到一个安静点的地方她 再给我讲,可是这小女孩坚持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 原来在星期六晚上,她计划要去电影院跟她朋友一起看电影,她爸爸 说可以带她去,因为在那天的同一时段也会放映一部他想看的电影。当他 们到达电影院的时候,才发现她想看的那部电影的票卖光了。她爸爸没有 把小姑娘送回家,而是自作主张地让小姑娘一起看他自己想看的电影。那 个电影肮脏、暴力,充满了很多不适合一个12岁小女孩看的画面。 结果,那晚上她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一整晚,脑海里不断重 复上演所看到的那些画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爸爸把自己的选择安排 放到了女儿的兴趣之前。 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位爸爸自私的动机,但是,很多以父母为中心的家 长们的动机却不明显。一位母亲这样解释道:“其实这一切始于一个自然 和正常的愿望,那就是成为好父母,我们都想去纠正我们父母所做的错误 的地方。”另一位母亲补充道:“让我们害怕的一个因素就是,似乎其他 每个人都在提倡一切为了孩子,而自己却什么也没做。” 但是从下列这些评论中,不难找出藏在其背后的动机: “我们将竭尽所能让孩子融入团体中。” “我孩子六岁,向着哈佛大学前进。” “我们被唯一能保证被重点小学接收的幼儿园拒绝了。” “我很担心,我那4岁的孩子至今还不能读懂一章节书,她将会是没有 竞争力的。” 这些父母都试着用孩子的成功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而且这些也是想要 孩子们成为“十全十美”的人的家长们经常做的。结果,他们的教育方式 并不是在乎孩子们自己想成为什么,而是首先考虑自己能不能以此得到大 家的认可。以父母为中心的家长们,通常会坚持要孩子通过努力奋斗,无 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体育上都拿到第一。他们的格言是:“没有人会注意谁 是第二。” 带着这种思想,孕妇们会在幼儿学校为他们未出生的孩子报名;学龄 前儿童们拥有成堆的艺术品和舞蹈表演的录像带,这些只是为了能够提升 进入小学的竞争力。在美国,商业家教已经成为一个价值30亿的产业,部 分原因是因为已经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们还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事 学术能力测验的导师们谈到,很多13岁的学生为了考入一所好大学承受了 巨大压力而常常哭泣。 恩里德·诺里斯是一名婚姻和家庭问题顾问,他观察到一场为了孩子 的抗抑郁战正在不断蔓延,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越来越低的年龄段,孩子们 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孩子不再是单纯的孩子了,他们更多地象征 了父母的荣誉和价值。 当我们坚持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要的那种人,而不是顺其自然地培养 他们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培育他们,而是在强迫他们。我们的努力是为了 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孩子们知道这些。这通常会导致两种情况 发生:不是我们把他们推出了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把他们推出了他们的 生活。电影《死亡诗社》把这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