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
作者: 黄石公|校注:罗虎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素书
ISBN: 978751461265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西晋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 墓,在他所枕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 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有秘诫:“不允许将此书传 授给不得道、不神明、不成圣、不贤能的人;如果传 给了不合适的人,必定遭受祸殃;但如果遇到合适的 人而不传授,也一定会遭殃。”可见《素书》的传授 是一件多么慎重的事情! 当年黄石公有幸遇到张良而将《素书》传授给了 他,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带进了 坟墓。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才使这本奇 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是黄 石公极其简略的言词,至于其中的玄机深意,又岂是 言词所能穷尽的呢? 我私下里曾经评论道:“天道和人道,未尝不是 相辅相成的,对此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 尽心竭力地去实行。比如帝尧,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 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建立了七种重大的 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 州;傅说向殷王武丁讲述天道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 中兴;文王从自然事物中取象,才将八卦推演发展为 六十四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官吏组织 ,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理和平 衡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 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 规律。托名黄帝的《阴符经》中说:‘天地宇宙都在 自己的掌握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一 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 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这些不足挂 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秦时隐居的一位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 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 、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 。 然而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 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而张良虽然建立了不世功业 ,但他又怎么能完全洞悉这本书的奥妙呢?张良之所 以能成为张良,也只不过用到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 了。 《素书》上说:“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要 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时,刘邦很恼火,但又值用人之 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张良正是运用这一法则,暗 示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 素书》上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当天下初定 ,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时候,张良根 据这一法则,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 为什邡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延内乱。 《素书》上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刘邦被项羽 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 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 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于是说 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 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素书》上说:“设变致权, 所以解结。”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 想要改立他为太子;张良替太子出主意,请来了当时 很有名望的四位隐士即商山四皓,给太子当宾客。刘 邦据此认为太子礼贤下士,又能得到大贤辅佐,于是 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后来太子继位,便是惠帝。 《素书》上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根据这一原 则,选择了贫瘠的地域留作为自己的封地,并谢绝了 其他的封赏。《素书》上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道理,抛弃功成名就 后的荣华富贵,跟随赤松子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 争的旋涡,是多么高明啊!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推翻了 秦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如果能精 纯运用,深入悟透,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自从汉朝一统天下之后,诗赋文章蔚然成风,但 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诸如 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 唐宪宗时的裴度等名臣,虽然被世人称作冠绝一时的 贤相,但他们对于前代圣贤的大道,却没有领会多少 (至于其他庸常之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素 书》不能够传授给不得道、不神明、不成圣、不贤能 的人的原因。 脱离了有和无的区别而存在的叫做“道”;既不 是有,也不是无的状态叫做“神”;如果能保持住这 种“神”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 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 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不是这四种人,即使把 《素书》读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真正很好地运用它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