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守望的距离(散文典藏)(精)
ISBN: 9787213064807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哲学系,现为***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 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 生命*宝贵的东西。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属 于前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 ”;而苏格拉底自己则堪为后者的典范,他也许是哲 学**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英勇献身的 *早也***的一位哲学家了。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的地位,与 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 ,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 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 祖。 我发现,直接用政治的分野来判断一位真正的哲 学家,往往不得要领。苏格拉底诚然是在雅典**派 当权期间被处死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站在贵族派一 边。事实上,无论在****还是贵族**下,他都 曾经甘冒杀身之祸,独自一人与民众大会或寡头** 相对抗,以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 ,还有比当时奴隶主两派的政治*高的东西,这就是 他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 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 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 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 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人 。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 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 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重要的人,他们一 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 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 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 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 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商务印书馆*近相继出版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 拉底》的中译本,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 提供了方便。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前者有把苏格拉底 理想化的倾向,后者*符合历史真实。我倒觉得,作 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比作为**的色诺芬,*能理解 他们的这位哲学家老师。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 像一位哲学家。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显得有些 平庸。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美德,这在柏拉图 笔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锻造和心灵的自我享*,在 色诺芬笔下则往往把美德归结为节制,又把节制归结 为获取*大快乐的手段。又如,苏格拉底之所以从容 就义,色诺芬举出两点**实际的考虑:免去老年的 痛苦;死后的声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以他特 有的机智方式做一番推论: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 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 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者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 他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 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 观,跃然眼前。 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哲学做过高评价。他把哲 学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 人生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其实 ,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为背景的,哲学的 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以**为背景对人 生意义做出说明。赫拉克利特说,智慧不等于知识, 智慧在于认识一,即**和永恒。苏格拉底却把智慧 与知识等同起来,又把知识与美德等同起来,尽管他 强调的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样 把对于**的渴望从灵魂中排除出去,视为无用无谓 之事,那么,灵魂就不成其为灵魂,而智慧也降为一 种道德知识和处世之道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 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又是某种退步。不过,尽管 如此,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 仍不失为至理名言,是一个真诚的哲学家应有的信念 ,只是我们应该以*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年10月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