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
作者: 薛涌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
ISBN: 97872130543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比我的解释靠谱儿多了。此事多年来一直令我 玩味不尽:我 对动物的交配或人的性行为都有着基本的知识,女儿 则完全没有。假 设我像女儿一样没有这些知识,仅凭肉眼观察,这两 只鸽子的行为更 像打架或者一个欺负另一个,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个 骑在另一个身上 拳脚相加一样,和人类充满爱意的亲吻非常不同。女 儿每天都接受爸 爸、妈妈的亲吻,也见过自己幼儿园里的大班孩子打 架。但她在不需 任何解释也无任何知识的情况下,怎么一眼就能看出 这两只鸽子是在 接吻而不是打架呢?她肯定观察到了我这个成人观察 不到的东西。 传统的观念认为,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耐 心,只能跟着 感性和欲望走,无法遵循理性的引导。这是儿童智力 尚未充分发育 成熟、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高强度思考的证据。但是 ,现在的一些 研究修正甚至推翻了这样的成见。比如,前述的儿童 心理学家Alison G0pnik就概括说: “我们有时说成人比儿童更有注 意力,其实正好相 反。成人比儿童更缺乏注意力。成人善于把许多事情 迅速地从意识层 面过滤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 ”我和女儿一起 看鸽子交配就是一例。我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不自觉地 把一些关键性的 细节给过滤掉了,女儿则根据被我忽视的细节得出了 接吻(kiss)的 结论。我的注意力之缺乏,实在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 步。 成人和儿童的这一对比,有着生理学上的根据。 脑神经体系有一 种不断进行着的“修剪过程”(pruning process)。 在我们睁开眼睛 的一瞬间,这种“修剪”就开始,把那些庞杂的、似 乎是没有必要的 神经连接都去除掉。在一方面,“修剪过程”就像收 拾房间一样,把 我们的大脑整理得更干净整齐、更有效率,使我们能 够排除干扰、集 中精力。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修剪”得太干净简洁 ,仿佛是把一些 一时不用的“家具”都给扔掉了,这一过程也就把我 们的思维变得更 为狭隘,导致了学习的困难,使我们缺乏对新环境的 适应能力和吸收新 知识的能力。就好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家在应付几 位不速之客时竟 找不到多余的凳子坐。从生理的角度说,婴儿没有经 历这样的“修剪过 程”,其脑组织更密集,更有可塑性,其构造中有非 常少的抑制性神 经递质(inhfbitory neurotransmitter,一种防止 神经元被激活的化学 物质)。这就使婴儿的大脑充满了比成人多得多的飞 速驰骋的思绪。这 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强度反而是成人无法达到的。 Alison GoDnik举 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经过“修剪过程”的成人,大脑 的神经连接简单明 了,进而更有效率。结果,成人比孩子更容易把自己 的鞋带系好。相比 之下,未经“修剪”的儿童大脑神经连接四通八达, 甚至以成人的标准 来看是混乱无序的。这就使孩子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系 好鞋带,但却能轻 而易举地同时掌握三门语言。那么,两者谁更优越呢 ? 用个更直接的比喻,成人的智力像个手电简,当 准确地射到一 件物体上时,这件物体的形态就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 。儿童的智力如 同一盏灯笼,点亮以后光芒四射,周围的物体大致都 能显现,但是不 像在手电筒照射下那么清晰。我们在黑暗中走路,靠 手电筒能看清眼 前每一块绊脚石,但路究竟通向哪里却不是那么一目 了然,甚至看 了这个漏了那个。打起灯笼,则顿时四下亮堂、一览 无余,很容易看 清大概的方向。“修剪过程”的目的本来是提高效率 ,但是也使我们 丧失了太多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也许仅仅是因 为一时无用而被 淘汰,但时过境迁后可能派上大用场时,却已经不在 了。这就使成人 在观察世界时经常忽视了太多看似多余混乱、实际可 能是非常关键的 事实。这也是成人的思想为什么越来越僵化、越来越 不能接受新鲜事 物、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原因。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有句名言:“天才不过 是能自如地恢 复自己的童年而已。”成人必须向儿童学习,只有设 法恢复自己的童 心,才能保持创造力。娱乐、坐禅等等,都有此功能 。根据《波士顿 环球报》的报道,一些科学家在成人看电影时用脑电 图记录他们的大 脑活动,发现他们大脑前部的活动被抑制,大脑后部 与视觉相关的部 分则被激活。Alison Gopnik指出,这就是在成人大 脑中发生的瞬间即 逝的还童状态:你绘声绘色地捕捉到眼前所发生的一 切,一下子丧失 了自我意识,完全想着屏幕上的事情。在坐禅的玄想 中和被美丽的景 色所震撼之肘,成人也会出现这种“忘我”、“无我 ”的境界,这是 一种儿童的境界。他们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是如此丰富 活跃,乃至无法 把思想集中在“自我”身上。用禅师铃木俊隆的话说 :这就是起初的 心智,是人像婴儿一样思想的时刻。用心理学家的语 言来解释,大脑 经常在你不试图控制它时运转得更好。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