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兄弟

毛泽东三兄弟
作者: 毛新宇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毛泽东三兄弟
ISBN: 9787020122042

作者简介

毛新宇,1970年出生,毛泽东嫡孙,毛岸青与邵华之子,祖籍湖南韶山。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少将军衔、教授(研究员),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十八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爷爷毛泽东》《我的伯父毛岸英》《母亲邵华》等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毛泽东军事战略进攻思想研究》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奖。

内容简介

驱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至1920年对于毛家来说是非常难挨的一段 时光。1919年3月中旬,身在北京的毛泽东接到大弟 毛泽民的来信,说母亲病重,速回。 百善孝为先,毛泽东敬爱母亲,他星夜兼程,一 路折返长沙。来北京前,毛泽东内心未尝没有挣扎, 母亲生病,是私,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是公,小家和 大家之间的取舍,很难抉择。 毛泽东给七舅、八舅写信,对他们曾经容留文素 勤在家里养病表示感激,他还四处寻医问药,“今特 请人来开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并安排好毛 泽民带母亲到长沙治病的行程,初定秋收之后。可是 现在母亲病情危重,他必须放下公事回到母亲身边。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回到长沙。他立即安排大 弟毛泽民将母亲文素勤从舅舅家接到长沙。三兄弟四 处寻医,“亲侍汤药”,或许是毛家三兄弟的虔诚感 动上苍,母亲文素勤的病好转。回到湖南的毛泽东继 续主持新民学会,在经济上他并不宽裕,他去长沙修 业小学教历史课,补贴家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全国 各地响应。这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倡导新文 化。毛泽东十分兴奋,在北京,那些文化界、思想界 的著名人士无暇听从一个外省进京学生的言论,可在 长沙,在比较熟悉的环境里,他发现自己大有可为。 毛泽东当仁不让地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举起义旗,毛泽东把学生作 为组织对象,很快,“湖南学生联合会”就成立了, 学生们的革命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反对亲日的湖南军 阀张敬尧。 毛泽东在这次“驱张运动”中显示了天才的领导 能力。联合会的会刊《湘江评论》,毛泽东是主编, 第一期印两干份,不到一天就告罄,以后每期增印至 五千份。这个销量在当时算相当大。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写了不少颇有影响的文 章,比如《民众的大联合》。又比如在《创刊宣言》 里他这样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 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他的笔触直白却充满力量,直指人心,很具有宣 传力。他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批评封建主义、帝国主 义。这一切令军阀张敬尧十分害怕,他精神上虚弱不 堪,只好动用武力——《湘江评论》出版五期即被查 封——张敬尧的军警包围湖南学生联合会,胁迫彭璜 停止反日爱国运动,张贴布告,解散学联,强行闯入 湘鄂印刷公司,将刚印出的《湘江评论》第五号没收 。他还威胁学生们,如果再不听话,就要砍他们的头 。这吓不倒毛泽东,他事先得知,已早做准备,学联 职员及时离开,重要文稿和学联印信移走,未受损失 。 忙碌的日子里也有大悲伤。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 来长沙治病后,病情有所好转,但过了夏天,她的病 情几经反复持续恶化,毛泽民陪文素勤回到老家韶山 冲养病。这可能也是文素勤自己的意愿。大儿子在长 沙日夜奔忙,她在身边是个“牵挂”,按照中国人的 传统思想,万一有不测,能在祖屋闭眼总好过漂泊在 外强。1919年10月5日,文素勤病逝于韶山,临终前 ,毛泽东、毛泽覃不在她身边,毛泽民陪着母亲走完 最后一程。 毛泽民说:“母亲是农历八月十二故去的。临终 前,她老人家一直呼唤着你们两人的名字,直到最后 ……” 三兄弟失声痛哭。他们把母亲安葬在楠竹沱的小 山上。母亲的去世对毛泽东的打击很大,他不仅失去 了母亲,还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一位毫无保留的 支持者。 1919年,毛泽东曾用泪和墨写下《祭母文》和两 副灵联。《祭母文》中说:“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 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头七之后,毛泽东便不得不返回省城,继续领导 “驱张运动”。 毛泽覃则要回长沙读书。 文素勤去世对毛顺生也是个巨大打击,年少夫妻 老来伴,一辈子夫唱妇随,如今只剩一人孤苦。为缓 解父亲的悲伤,毛泽东请伯父毛福生作陪,将毛顺生 接到长沙居住。 毛顺生虚岁五十寿辰,毛泽东办了酒菜,请了朋 友,一为祝寿,二为冲淡父亲的悲伤。饭后,毛泽东 还特地安排家人一起去照相馆拍照。这张照片是毛顺 生与毛泽东留下的唯一合照。 谁知祸不单行。文素勤去世不久,毛泽民六岁的 儿子毛远益因患急性肝炎天折。 1920年1月23日,始终没从妻子去世的悲伤中走 出来的毛顺生,因伤寒去世。此时毛泽东远在北京, 为“驱张运动”奔忙,未能及时回家奔丧。毛泽民在 家中打理父亲后事,将父母合葬,代兄尽孝。 毛泽民最了解毛泽东对父亲的深情,他请大哥的 私塾老师毛麓钟代作泣父灵联:“决不料一百有一句 ,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 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在毛泽东的努力下,教育界很快起来了。10月, 湖南教育界一千二百七十二人联名揭露张敬尧摧残教 育事业。1919年11月,长沙《大公报》聘请毛泽东为 该报政治评论员。 P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