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扬州玉雕/符号江苏口袋本
ISBN: 9787558024009
一 中国文化里的“玉” 在中国文化里,“玉”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比如“玉树临风”“冰清玉洁”“温润如玉”“如花似 玉”……从神玉文化,到礼玉文化,再到德玉文化,玉文 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将玉奉若神明 ,还是比德于玉,抑或作为祥瑞之征、美之所向,玉长期 以来一直维系着中国人心中特别美好的部分。中国人很早 就发现了“石之美者”,之后,玉的范畴慢慢缩小,但对 玉的尊崇与使用,却一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 独树一帜。 二 玉石分化 对玉材的界定,经过了一个由宽泛到窄小的过程。最 初“玉”,是指宽阔的“石之美者”,既包括狭义的“玉 ”,也包括其他美丽的石头,比如珉、玛瑙、玉髓、水晶 、燧石、黑耀石、松石等彩石;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 期的红山文化(图1.1)、良渚文化(图1.2)以及齐家文 化时期(图1.3),玉材缩小为殉圩琪、瑶琨、球琳;经夏 商两代的筛选,到了周代,珣玗琪、瑶琨、球琳三大玉材 中的球琳(又被称为昆山之玉,即和田玉),被奉为真玉 ,珣玗琪、瑶琨则屈居于其下。在之后2000多年的历史上 ,和田玉一直被认定为玉中上品。 三 玉雕 虽然在玉器史上存在着文素之争,但是琢玉、碾玉毕 竟占据着主流的地位。《礼记》中云:“玉不琢,不成器 。”孟子云“必使玉人雕琢之”。唐太宗说:“玉虽有美 质,在于石问,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制玉的过程“雕玉”,是现在的说法,古人一般说是 “琢玉”,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文》琢,治玉 也。古代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 刚玉砂、石榴子石等“他山之石”作为“解土砂”,辅以 水来碾磨玉石,琢制而成。所以,对占代制玉不应叫雕玉 ,而称治玉、理玉,或是琢玉、碾玉。 玉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的玉雕作品在国际 上也享有崇高声誉。 四 玉雕文化 1.早期的玉雕文化来自东部,而非中原。早期的玉文 化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1)东夷玉文化板块 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东北三省、内蒙古东 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玉材多 为殉玗琪,代表性玉雕有块、匕、勾云形器、箍形器、圆 孔边刃器、龙等(图1.4、图1.5)。 (2)淮夷玉文化板块 距今5:300年左右,分布在今安徽、江苏南部等地, 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玉的成分为透闪石。代表性玉雕有 觋像、龟壳、长方形片饰等(图1.6)。 (3)东越玉文化板块 距今5500—4300年,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为 主,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玉材以瑶琨为主,代表性玉雕有 璧、琮、钺、三又形器、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