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
ISBN: 9787518007950
。。。
【论家庭教育】 诶!可怜呵!可怜我中国几万万同胞懵懵懂懂无 知无识的生在世界上,给人家瞧不起,给人家当奴才 当牛马,这种种的苦趣,种种的耻辱,究竟祸根在那 里?病源在那里呵?照我看起来,总归是没有家庭教 育的结果罢了。 什么叫作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 中所受的教训。列位看官,你们不听见俗语中有一句 话么:“山树条,从小弯。”(这是我们徽州的俗语 )又说道:“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 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 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 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 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 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 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所以我今天便详 详细细的说一番,列位且听我道来。 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 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 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非礼之音;不说非礼 之言,这便叫作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 的褓姆,好好的教导他。做父母的,更不用说了。列 位之中,大约有读过《礼记》的,你看那《礼记》上 说的,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 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 父母的教训,这便叫作家庭教育。看官须记清,我中 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了。 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 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 。古时的人,把娶妻的事情看得极重,女子教育还不 致十分抛却。又把儿子看得极重,以为做父母的身后 一切责任,都靠儿子,所以这家庭教育十分发达。只 可怜一天不如一天,一朝不如一朝,女子的教育,一 日不如一日,家庭教育便一日衰似一日了。做母亲的 ,把儿子看做宝贝一般,一些也不敢得罪,吃要吃得 好,穿要穿得好,做了极狡猾极凶恶的事情,做母亲 的还要说这是我儿子的才干呢!这样的事情,把做儿 女的纵容得无法无天,什么事都会干出来。有时候, 父亲看了不过意,说他几句,骂他几声,做母亲的还 要偏护着儿子,种种替他遮掩。诶!这便是中国国民 愚到这样地位的原因。这个问题要再不改良,我们中 国的人,要都变作蠢蠢的牛马了。 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广开女学堂。 为什么呢?因为列位看官中,听了兄弟的话,或者有 人回去要办起家庭教育来了。但是列位府上的嫂子们 ,未必个个都会懂得,列位要说改良,他们仍旧照老 规矩,极力纵容,极力遮掩,列位又怎样奈何他呢? 所以兄弟的意思,很想多开些女学堂。列位要晓得, 这女学堂便是制造好母亲的大制造厂。列位要想得到 好儿子,便要兴家庭教育,要兴家庭教育,便要大开 女学堂。列位万不可不留意于此呵! 开女学堂的办法,或者有什么地方办不到。所以 兄弟很巴望列位看官个个回去,劝劝你们的嫂子们, 说儿子是一定要教训的,儿子不教训,弄坏了,将来 你们老了,倚靠何人?总而言之,这家庭教育在如今 ,格外要紧,格外不能不办,兄弟是从来不说玩话的 呵! 适之先生生于1891年,撰写此文时年仅十七岁, 其见识之深远、心胸之宽广与文笔之流畅,由此可见 一斑。适之先生在成名之前的文章,颇值得好好研究 。与其成名之后的偏颇相比,早年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是比较中正平和的——看得到问题,更看得到希望, 此文即是典范。 【背景钩沉】 陶行知、杜威和鲁迅 陶行知先生(1891~1946)与适之先生是同龄同 乡好友,而且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同受教于有世 界影响的大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1859~1952 )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杜威的教育著作在 世界很多国家被翻译和出版,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杜威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也是杜威。杜威构建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提出“教 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知与行,主张“ 从做中学”。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对杜威的 思想加以发展和扬弃,变 “教育即生活”为“生活 即教育”,变“学校即社会”为“社会即学校”,变 “从做中学”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胡适与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 琴先生是杜威最有名的三个中国弟子。陶行知在美国 读书时,跟孙中山先生的大公子孙科住同一宿舍,但 据说他最看不起两个同学:一是胡适,靠外国人吃饭 ;二是孙科,靠老子吃饭。1928年,杜威从苏联考察 回国后,曾这样称赞道:“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比 我高过千倍。”一般也认为,杜威最有创造力的学生 ,不是咱们的适之先生,而是陶行知先生。“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 先生的话,我们不应该只了解胡适之先生,还要了解 那些适之先生同时代的师友甚至论敌,不如是,则无 法真正了解适之先生——适之先生非常推崇王安石的 一句话:“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知人与治学 的道理是相通的——这个办法也是一个老办法,也就 是孟夫子所说的“颂其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可为百世之则。 鲁迅先生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一篇随 感录(《随感录二十五》),文章结尾如是呼唤:“ 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 之父”。孩子之父和“人”之父有何分别呢?鲁迅先 生在文中说: 最看不起女人的奥国人华宁该尔曾把女人分成两 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照这分法,男 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两类了。但这父 男一类,却又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 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 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 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 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 ,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 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 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 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 生与养,一个是本能,一个却不仅仅是本能就能 解决的,不仅仅孩子要接受教育,父母也该接受教育 。“父范学堂”与“母范学堂”之开办,实乃当务之 急! 一年之后,也就是1919年,鲁迅先生更明确地提 出了一个至今仍有意义的课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文章如是说: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 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 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 辟新路。 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 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 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事 ,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