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3.36
折扣购买: 沿着季风的方向(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精)
ISBN: 9787020147496
穿越北印度的火车之旅 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 ——V.S.奈保尔 1.“百年纪念”特快:新德里——阿姆利则 印度人告诉我,如果想了解真实的印度就要去印度的 农村。我以为这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印度人已经把他们 的农村搬到了火车站。 在新德里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鸽子扑簌着翅膀飞进飞 出,把羽毛和粪便毫不留情地撒在安之若素的旅客身上。 门外是烈日与噪音。人力三轮车、“大使”出租车、摩的 ,像一个个愤怒的原子做着“布朗运动”,但似乎又保持 着一种奇怪的秩序。水牛悠闲地把脑袋伸进垃圾堆,寻找 烂菜叶,旁边还有两只正在抓跳蚤的猴子。它们在印度都 被视为圣物——湿婆的坐骑和毗湿奴的帮手。 来印度之前,我读到过不少关于印度崛起的报道。它 们像一种背景音乐,充满了极具催眠效果的旋律。但在新 德里火车站,我却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迹象。一切似乎和 1897年马克.吐温在《赤道环游记》一书中描述的场景一 样:“在火车站,沉默的寄居者带着简陋的行李和家什, 坐在那里等待——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我在人体迷宫中左冲右突,像玩着童年时代的“跳房 子”游戏。到处是打地铺的人,老老少少,把这里当成“ 爱的港湾”。他们似乎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有的裹得 严严实实睡觉;有的坐在地上安详梳头;有的在水龙头下 愉快冲凉;有的生火做饭;有的目视远方;有的从编织袋 里拎出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很多人的表情中带着四川 人所说的“安逸”。 对现代化的定义,印度人一定比我乐观。对于眼前的 情景,他们充满了熟视无睹的平静,在这座没有围墙的“ 村庄”来去自如,巨大的车站仿佛俄国现代舞台上象征派 的伟大布景。 “这是印度人待人处世的典型态度,”V.S·奈保尔 写道,“这种心态在其他民族中肯定会引发精神错乱,但 印度人却把它转换成一套博大精深、强调消极、超脱和接 受的哲学。” 我被裹挟在人流里,呼吸着混合了垃圾、霉斑、人体 和咖喱味的空气——那是人性的气息、印度的味道。 “感受异国情调的首要工具是嗅觉。”T.S.艾略特 曾说。如果他没有去世,我真想告诉他,这话可靠得如同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穿过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的安检,我看到足足长达一 公里的“百年纪念”号列车。它横亘在1号月台下,每节车 厢上都标示着等级。从普通座席(Non—AC)走到豪华空调舱 (EC),你走过的绝不仅是几百米的距离和相差五倍多的票 价,更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级。空调舱的人大都是新兴的 中产阶级,他们富裕、有教养、说英语,是时代的受益者 ,而普通座席的乘客则是印度的普罗大众,是那些经常在 电视里出镜,坐在车顶上、吊在车厢外的老百姓。 印度的铁路已有158年的历史。1853年4月16日,孟买 到塔纳31公里的铁路线开通,宣告印度开启了现代化的进 程,而彼时的中国还在经历太平天国起义的阵痛。 最初,英国殖民者们怀疑,在印度这个充斥着苦行僧 和乞丐的国度,是否有必要修建铁路。他们付得起车票?他 们有提高生活节奏的必要?最重要的,他们会选择火车而不 是牛车?种姓制度也是一大难题。人们会允许“不可接触者 ”与婆罗门并肩坐在一辆火车里吗?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