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警世通言(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作者: 编者:(明)冯梦龙|校注:杨桐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50
折扣购买: 警世通言(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ISBN: 97875403415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 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 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 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 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 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 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 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 :“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 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 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 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 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 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 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 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 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 就是爽信失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掌管章 表、书记文檄的官员,将锺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 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 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拱手相侯,不敢有 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 。”命童子取黄金二笏量词口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 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 “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 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 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 ,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 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 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 ,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 ,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 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 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 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 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 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 处。分付水手,将船停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 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 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 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 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 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 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 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 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 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 ,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 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 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 ,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 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 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 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 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 礼送给丧家的礼物。亦指赠送礼物以助人治丧。”踹 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 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 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 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 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休息。童儿退立于 后。 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 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 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 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 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 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 。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大路三十 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 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 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 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 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沉吟。那老者说 :“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 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 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 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 ,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 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 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道他住处了。”伯 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