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地理学思想史(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作者: 编者:王爱民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地理学思想史(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ISBN: 97870302723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篇 什么是地理学
  讲授或研习一门科学,往往要开宗明义,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科学对象、性质、定义与主题这些基本问题。然而,何谓地理学?什么是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何为地理学的核心或主题?当地理学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求教老师时,老师可能从诸多地理学定义中抽取一条或多条来回答,结果往往使学生更加茫然。记得在上大学时,一位化学系的同学问我:“全世界就那么几座山脉几条河流,为什么你们还要学四年?”这是社会公众对地理学就是“地理知识”的解读。当大量阅读地理学基础、地理学史、地理学前沿进展、地理学思想史等书籍后,会发现在学科之内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术观点的地理学者有不同的诠释,有关地理学的对象、范围、性质、概念、主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要理解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需要秉持复杂性、整体性、多元化、层次性、动态性和非完备性的观点,对地理学的对象、范围、性质、概念、主题、结构、功能、视角、方法、发展进行全景扫描。
  第一章 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是地理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理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原点,从多个方面对地理学思想产生持续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 地理学的对象及其基本特性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地理学的对象是关于“杠认知水平上地理学研究的本源是什么,即地理学探究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巴斯卡尔(Bhaskar,1979)认为“任何科学论述都是以本体论为先决条件”。研究或讲授任何一门学科,首先遇到的必定是学科对象问题,每门学科之所以能独立存在并得到发展,最基本的原因是它具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领域。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对学科性质、地位、价值、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对学科对象及其属性的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学科发展方向上的错误。有关地理学一系列基本问题的争论,都可溯源到学科对象上。然而,枉对地理学对象的认识上,往往存在忽视对象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倾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知识门类,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代,就有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海陆分布、气候带的推测和山川、民族、物产等方面的记述。然而,19世纪中叶以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无严格限定。空间范围从宇宙天体到地球,研究内容常与哲学、历史、文学和天文学等混杂在一起。这时的地理学,处于学科尚未分化的“宇宙学”时期。
  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产业革命的到来,近代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并存还原论思想指导下处于急剧分化之中。伴随整个科学迅速发展和分化的浪潮,从宇宙论——自然哲学的大一统的母体中,一系列学科——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水文学等逐步分化而独立,形成了对具有圈层结构的地球进行圈层研究的地球科学体系。地理学自身两大支柱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及其分支学科也得到发展。科学分化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学科之问的竞争压力迫使地理学家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重新定位。面对各地理要素纷纷成为地球科学或社会科学独立的分支科学的挑战,地理学家不得不一再思考“什么是地理学的对象、内核、主题、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手段”。
  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①地球表层。李特尔认为,地球外壳的充满空间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后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明确提出“地理学的特殊曰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地球表层”,认为地表的范围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层或带,包括大气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就是陆、水、气三界的交界面”。地球表层这一概念为自然地理学所偏爱,它实际上与自然地理学家长期使用的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基本一致。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earth shell)。特罗尔和卡罗尔特使用“地壳”这一术语来限定地理学的研究范同,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五大圈层统一组成,称之为“地圈”。③地理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尽管这一来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很容易造成“不包括人类社会自身的地理环境”的误解,地理学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科学的“地理环境”内涵并不一致,前者包含人类社会自身、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但这一概念已约定俗成,且比较适用,为人义地理学者所偏爱。阿努钦(1994)坚持认为:“所有地理学科共同的客体不是整个景观壳,而是它的一部分,即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我们认识地理学是统一学科的关键。”④人类世界。地理学关注于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地理世界由物理世界、化学世界、生物世界和人类世界构建。哈特向对“地表”或“地壳”作为地理学的对象颇有微词,认为阐述地理学研究范围最简捷的提法是单纯“世界”一词。⑤地理学只是一种方法论。也有学者认为,地表自然要素与社会人文事象均被其他学科独立研究,地理学只研究地理的空间结构与秩序。
  专栏1.1 地球表层的空间维度
  现代地理学一般认为:地球表层上界在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界为沉积岩石圈底部,厚度30~35km。其主要根据是:对流层顶部是大气圈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明显分异的界面之一;沉积岩石圈底部基本上是外营力——太阳能作用的最大深度;在这个厚度内,太阳能是最根本的能源,发生多次转换和传递而使地球表层各部分与各要素发生紧密联系。牛文元(1981)在《自然地理新论》一书中,将“自然地理面”的空间范围上限定为从地表起到其上50~100m高度的“地面边界层”,其下限为外营力多年平均影响深度(陆地上深为25~30m、海洋深约100m)。认为“自然地理面”存在四大属性:独特的固-气-液三相交界面、内外力作用的叠加区、有机界与无机界互相转化的中心场所、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原苏联学者C.B.卡列斯尼克认为地理壳即地球表层,应限于表生作用环境,主要受太阳辐射能的直接作用,其厚度只有几十米至几百米。美国地理学家斯特拉勒认为,地理学研究的空间主要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其范围应限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直接相关的空间范围,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讲求实际的地理学见解。一些学者认为,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各种太空实验及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太空也应纳入人类生存空间,地理环境亦应包括这一新的空间范围。尼尔 史密斯(N. Smith)于1990年对此指出:“20世纪引导人们发现了外层空间,或者至少是它的社会结构,并且直到这个世纪这种基本发现才变得明显。外层空间是精粹的社会空间,它是与社会意图交融的物理范围。”
  今天,大多数地理学者已形成共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这一限定为地理学在地球科学体系中争取到了“具有物质实体的圈层空间”,避免了地理学陷入“分布”和“关系”纯方法论的困境,为“全球地理学”和“地球表层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宏伟的科学发展曰标。同时,只有基于“地球表层系统”这一构架,地理学才能在“全球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区域变化与区域独特性在全球层面的诠释、全球变化中的人类活动因素”这些当代重大的科学问题上作出贡献。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性
  她理学研究对象的属性特征对地理学的性质、特征、研究方法具有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地球表层是由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一系统同时深受地球内部环境和地球宇宙环境的影响。复杂性作为地理学对象的基本特性,已被相当多的地理学家认同。理查德 哈特向(1996)指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这种复杂性存在于统一性之中,并通过不同尺度要素、过程和相互关联的组合,构成因地而异的复杂景象,研究不同尺度要素和过程的学科分别可以为这一地区统一体提供部分解释,该统一体的综合描述和解释对地理学提出了召唤。”地理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使得作为“科学的地理学”显得年轻而不成熟。复杂性是地理学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想观点存在和争论的原因。理查德 皮特(2007)在《现代地理学思想》一书中指出:“地理学有一个永久的不变的危机,因为地理学家研究的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本来就存在于学科观点之中,但是因为实用主义地理学的不同转向又把这种复杂性加强了。”然而,也正是复杂性使地理学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生机,具有无穷内涵、富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成长型科学。
  地球表层系统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的最复杂的巨系统,要在全球尺度对“地球表层”进行系统研究,显然需要集成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刘盛佳(1990)对此认为:“人类迄的科学总的研究领域恰恰集中在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地理学如果不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这个领域便不可能是自己独有的研究范同。”近年来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地球表层学”需要自然科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长期合作研究才可能有所突破。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整个公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绝对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只是为地球可建的”。这里,我们看到地理学的困境,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在对“地球表层”整体的研究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重要作用。另外,在“地球表层”这一复合有机体框架下,地理学对地点、地方、区域的综合研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替代的,这或许是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顶峰”、“核心”观点的原因所存。
  专栏1.2 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①空间范围。包括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土壤囤、水囤和人类圈的全部,大气圈的下部。②物质实体。由高度发展演化的六大国层的主体物质实体——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有机体、人体人类社会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③运动形式。与六大国层对应,地表存在六大基本运动形式——大气运行、水体运行、地壳运动、土壤运动、生命运动、人类社会运动。同时,地表环境深受宇宙天体运动的影响。④对象的发展演变。地球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最初的混沌状态逐步向有序的复杂的分层结构发展:地球固体圈层分化-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社会与人类居住环境(图1.1)。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生活的地表环境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变的结果。⑤复杂性表现。作为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具有多重表征:复杂的组成要素及其要素组
  图1.1 全球系统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