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知难:赵毅衡文学论集(主发馆配)

行易知难:赵毅衡文学论集(主发馆配)
作者: 赵毅衡|责编:邹近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行易知难:赵毅衡文学论集(主发馆配)
ISBN: 9787220131615

作者简介

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荣誉所长。1943年出生,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2005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学。任传播符号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符号学会学术委员。出版中英文著述30余部,、包括《当说着被说的时候》《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哲学符号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The Uneasy Narrator, Toward a Modern Zen Theatre, The River Fans Out, Philosophical Semiotics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0余篇,承担若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一般项目。

内容简介

死亡诗学:访顾城 为道者……杀人自杀,无为无不为。——顾城 一 这是朦胧诗历史上最朦胧的一章。是是非非,长长短短,将是文学史上又一无法说清的题目。 仔细读一下顾城十多年的创作,一个比他的结局更荒诞的结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一直在营造一个诗学和哲学的“境界”,精心准备只能将他引向最狂暴的死。 或许,一个五十岁的顾城,戴一截裤腿帽,还在宣讲“自然”,还在师法童心——别的还让他做什么?——反不如现在打个句号。旧日的朦胧诗人大半走向海外,到了海外后,诗行与脸容反而都清晰了,面具拿下不见得都是好事。不幸的只是殉葬者。 还有顾城作为诗人的那一半。我一直认为,这个一半,是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至今无人出其右。 二 对诗,对自己,对世界,顾城可以说十多年一以贯之。如果有个别前后不一之处,也只是越来越剔净别人的影响或时尚之见。移居海外,没有改变他的诗学,只是缺乏社会中间力量的调节,冥思中容易推向极端。 他生就该写诗,不用七步,出口成章。1986年时据说他的诗就有上万首之多,不少人对早已成名的顾城在任何地方小刊上都投稿迷惑不解。顾城自己说:“只要有稿费,能让我到上海去看谢烨,诗发在哪儿不一样?”出名得利并非诗的预设目的。 他的名利心可能是当代中国文人中最单薄的。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到新西兰海中的小岛上去隐居?他要躲避什么呢?既然在俗世俗物中照样任性率性,有什么必要到荒岛上去“正本心”,“从根儿上纯起”?既然在市嚣之中,在盛名之下,顾城心无旁骛,有什么必要真得去砍柴养鸡? 隐居本身是面临困境的表征。 他离开了隐居的岛,长旅欧洲,周游各国,就是怕回隐居地。磨蹭了一年半,还是得回去。回去不到两个星期,路走到绝处。 三 这一代诗人有好几个很有演讲才能,但恐怕没人比顾城更会讲,更喜欢讲。少至一二朋友,多至成千上万,只要有听众,他就滔滔不绝,娓娓动听,迷住一屋子人。他倒没有垄断讲台的意思,但是他京味十足的生动叙述前,其他人只有听得两眼发光的份。 要他的题目不重复不太可能,不能要求和尚每次念不同的经。 他并不是个不需要听众或读者,只为自己或只为未来写作的狂士。听众越入神,他讲得越生动——关于他的儿童时期,关于他如何开始写诗,关于荒岛上的生活,最多的当然是他的诗学观。 参加过1985年四川巡回朗诵的十位诗人,受到如今只有名歌星才受到的狂热包围,经过此种群体狂热,恐怕谁也忘不了那种心灵震撼。顾城一样没有忘记当时的种种追星轶事。虽是当作笑话,孤寂中讲述另有一番滋味。 “北京市作协的头儿开始看不上我,”顾城笑着说,“后来发现只要带上我,买车票住旅馆就不成问题,才明白过来。” 四 1992年夏天我们去中欧东欧闲逛。顾城从柏林写信来,告诉我们从机场下来到他的住处的路线,搭哪个车,转哪条线。详图注满准确的德文地名。当时我们就纳闷:这就是那个口口声声离开妻子立即迷路的顾城? 顾城的崇拜者很多,但在有一个圈子中崇拜者的比例相对来说很少,那就是同代的男性诗人——非朦胧诗人、朦胧诗人、后朦胧诗人。倒不一定是同行相轻,不少诗人认为顾城的长不大像是矫情。 或许他们是对的。或许顾城“任性的孩子”是一种角色,或许贾宝玉的任性也是一种角色,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放弃这角色,“接受改造”。贾宝玉不也能出家做和尚?但是如果顾城只能演某种角色,而无法顺应局势改弦易辙,至少不能说他是假装的。 五 在柏林,每晚长谈至深夜。我们听得入迷,可能使长谈者越觉得可谈。谢烨同样健谈,如果有她在场,两个人抢着谈的多半是使满桌哄笑的往事——学演员朗诵之不三不四,讲名士风流怪相百出,说荒岛异人奇事无穷…… 但谢烨常晚归,说是夜以继日在学电脑、学德语。谢烨无所不学的胃口当时就让我们惊奇,与除了老庄一概不学的顾城恰成对比。她不在,顾城照样会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但是常常进入意识中更深藏一些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