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电力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128.00
折扣购买: 向光而行
ISBN: 9787519891763
精神解码 马海轶 2021年4月4日,我随国 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两弹一 星·电力传承”党性教育基地 项目组来到位于二二一基地 以北1.5公里处的电厂遗址 ,这就是名为“四分厂”的火 力发电厂。四分厂是二二一 基地首先建设的单位,建成 后承担着整个二二一基地十 八个厂区的供电、供水、供 暖任务,可以说是整个基地 的开端和基石。杨幼军先生 是该厂停运前的最后一批职 工之一,据他介绍,四分厂 占地22984平方米,人员最 多的时候,达到1500人左 右,按生产功能编号,从 401至407,共七个车间, 分别为电气车间、汽机车间 、锅炉车间、机修车间、三 供车间、燃运车间、化学车 间,还另设机关等后勤部门 。现在,还能看到机房内两 台容量为1.2万千瓦的汽轮 机组,这是当时四分厂“大 电厂”时代的主力设备。这 两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63 年2月、1965年4月投产运 行。二二一厂销号撤厂后, 电厂于1993年5月5日整体 转人地方管理,继续为海北 地方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生 活服务,直到2007年5月正 式关闭。以第一台机组投运 的时间计算,两台机组结伴 运行了40多年,夜以继日, 风雨无阻。在1963年春天 时,如果它还是一位朝气蓬 勃的青年,那么,在它退役 时,已是垂垂老矣,白发丛 生。于是,我在手机写字板 上写下这句话: 时光已远去,墙壁也斑 驳,机组已静默,四分厂默 默停泊在时间永不止息的流 动中。厂房遗址像一位饱经 沧桑的老人站在草原的腹地 和雪线附近,形影相吊。轰 轰烈烈、生机勃勃的时代走 远了,低温、寒冷、饥饿和 大风暴也已成为往事。四分 厂迎着高海拔劲捷的风,孑 然独立的厂房已然成为青海 大地形貌、风力和人心的有 机构成,成为时代的见证、 青春的雕像、挺立的姿态、 奋斗的形象。这是热爱和奉 献之后依然深切的眷恋和追 忆。 在四分厂,我随手拍了 外景和内景,还拍了立在机 组、值班室等多处与真人等 大小的一组硅胶人像,以《 工友篇》为题发了朋友圈。 与四分厂遗址有关联的作家 朋友张曼在图片下留言:“ 图七,让我想起一段往事。 多年前,我们集团接收了唐 湖电厂,对方的附加条件是 把二二一基地四分厂捎带上 。2013年,集团把它规划 成本系统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那时候在厂里搞企业文化 。领导要求在厂房内放几个 硅胶人像,把当年的工作场 景复原出来,让我找几个工 人摆个工作姿势,拍他们前 后左右的照片,让厂家按照 片制作硅胶塑像。当时我就 端着相机像马老师在硅胶塑 像面前一样拍那位硅胶塑像 的原型。如今塑像的原型也 已经脱发了。”哦,我注意 到张曼在这个留言中的最后 一句话“如今塑像的原型也 已经脱发了”。他实际上想 表达的是时间,白驹过隙的 时间,逝者如斯的时间。塑 像的模特正在老去,而塑像 所塑造的真正原型如今又在 何处呢?我站在塑像身边, 写下如下句子: 当我们来到他身旁,驻 足停留,想伸出手来,却握 不住任何一段时光,握不住 贯穿时光的任何一缕风。曾 经值守在机组旁的那位年轻 师傅呢?曾经在梦中也怀抱 着电话的那位工程师呢?在 数到一万之后再也记不得自 己一生总共焊接过多少个电 缆头的那位女青年呢?在密 集的数字和账目之间写下七 律的那位财务科长呢?带着 七千名基建大军来到草原的 那位出版社职员呢?那位怀 揣着使命,以雪水就着干粮 ,走遍全厂各个角落的外线 工呢?那些在草原奉献了全 部青春和年华,铸造了擎天 巨剑,为我们储存了精神财 富的人们呢?他们如今可否 安好?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