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旅游消费论/当代旅游发展理论文丛
ISBN: 9787100203586
戴斌,安徽固镇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组组长。现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旅游思想、战略与政策设计,旅游经济与市场主体创新。 张杨,辽宁抚顺人,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就职中国旅游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行服务业、目的地营销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和规划课题多项,在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以及《管理世界》《营销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抽象的旅游权利在法制框架下通过自愿、诚信、公平的商业交易具体表现旅游消费,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力量。19世纪中期开始的观光旅游消费对象多是山水林草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遗迹、风俗民情等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多来自于自然馈赠、历史馈赠和社会馈赠,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旅游消费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旅游活动而人为生产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兵马俑、三月三的火把节……莫不如此。借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论断,山水人文生来不是旅游,但旅游生来就是山水人文。当且仅当旅游者的到访和消费活动注入到或者叠加到目的地资源存量时,旅游经济才真正开始活跃起来。 休闲、度假、研学、商务等当代旅游消费,更多似乎依赖供给驱动,产品研发、内容迭代、交付速度、质量管理是旅游消费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萨伊所说的“供给创造了自己的需求”,但更精准的表述应该是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隐含意义则是需求侧的旅游者愿意为供给侧的旅游产品买单。供给侧生产的是消费者想要的,而消费者想要的也是供给侧能够生产的,这样的供求关系才是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更大空间尺度和大众旅游的演化规律来看,创新性供给其实还是由旅游需求引致的,即使一个全新的产品种类和服务项目,也一定是基于游客某种基础需求而实现的创新性表达。如果没有需求的加持,那些新产品创意可能只是停留在头脑风暴、实验室研发的概念导入阶段,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分销更是无从谈起。 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钥匙,不仅因为消费是旅游权利的表现形式,更是因为唯有从消费出发,才能理解行政主体、学术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使命、责任和行为。把消费而不是生产、流通、分配作为旅游经济的起点,作为旅游宏观调控的支点,无疑有十分明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旅游消费论》系统梳理了旅游演化的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把消费作为旅游实践的出发点和理论构建的基础概念,创新发展了当代旅游理论并凝聚了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旅游消费论》可作为旅游管理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文本,指出该研究领域知识地图中的主要地标。在此语境下,本书对所讨论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也可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的认识论根源。旅游潜力对社会经济与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旅游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钥匙,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旅游发展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当代中国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