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佛国(宁波佛教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东南佛国(宁波佛教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作者: 徐剑飞|主编:何伟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60
折扣购买: 东南佛国(宁波佛教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ISBN: 9787552618150

作者简介

徐剑飞,先后从事过乡镇干部、机关秘书、县志编辑、报社记者等职业。曾任鄞州*报社副总编、鄞州区作家协会**、鄞州区文联副**等职,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的作品集有《岁月留痕》《鄞州佛教文化》《一地落英缤纷》等。

内容简介

在梁慧皎的《高僧传》里,记载了慧达在建康安 置好佛舍利 后,向东游吴县,礼拜维卫与伽叶石像,并停止于玄 通寺,首尾三 年。随后又来到多年前他发现舍利宝塔的会稽郧县阿 育王寺, 只见宝塔神光焰发,塔的四周群鸟不敢前来栖息,渔 夫在这条河 上连鱼尾巴也看不到,舍利的神通由此可见。 随着慧达的离开,他创建的阿育王寺,在其后的 百余年,处 于默无声息的状态。直至东晋义熙元年(405),舍 利宝塔从乌 石岙慧达结茅处迁到现址,并兴建塔亭和禅室,安帝 又度僧27 人守护。至于为什么迁址,当时的住持又是谁,史书 没有记载, 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当时的阿育王寺已经很有名气了 。 二十年后的南朝宋元嘉二年(425)某*,被后 人誉为有“元 嘉之治”政绩的宋文帝,在建康金銮殿上突然挂念起 千里之外 的郧县舍利塔来,诏令住持道佑法师,增创寺院。在 掘地基时, 挖出石函、金盒、玻璃钟,覆以铜镜,盛三舍利,佛 爪发。宋文帝 闻报后认为“舍利封袭未严,斫木为浮屠三层函之” ,就是用木头 建造三层佛塔把舍利塔覆盖起来。上述举措到位后, 宋文帝还 是不放心,下令在寺院周围设营防卫,调拨三千士兵 *夜守护。 同时,赐常住田,让寺院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元嘉十 二年(435) 又建塔寺。可见,有佛舍利镇寺,阿育王寺在佛教界 的地位无与 伦比。 梁天监二年(503),梁武帝下诏改造阿育王寺 塔,在接下来 的两年内,先后举行了三次无碍大会。无碍大会也称 无遮大会, 就是和尚与普通百姓均可参加的斋会。无碍大会结束 后,梁武 帝又将阿育王寺舍利迎请到京城供奉,当皇太子奉迎 舍利到达 都城时,全城百姓倾城而出,史**载观者达一百多 万人,尽管 记载的人数有夸张的成分,但盛况**是肯定的。梁 武帝对阿 育王寺称得上情有独钟,普通三年(522),下诏对 阿育王寺原有 的建筑进行扩充,并赐“阿育王寺”额,由**书法 家萧子云手 书。大同五年(539),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 的木浮屠坏 了,马上命令他的孙子岳阳王萧餐负责把原三层的浮 屠增为五 层,藏武帝及昭明太子萧统像于塔内,并赐黄金五百 两,造铜佛 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个大铁鼎以镇四角,又 拨兵士三千 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这一 系列的举 动使得阿育王寺名震天下,塔居神州**。 唐朝时期的阿育王寺也挺引人瞩目的,因为鉴真 大和尚在 这里住了将近两年。鉴真在阿育王寺挂单的时间虽然 不是很长, 而且是在特殊情况下被动留驻的,但他带给宁波和整 个浙东地 区的影响却是**的,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 有着指路明 灯般的作用,许多僧人开始认识到外面的世界也很精 彩,普度众 生可以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于是纷纷仿效,像兰溪道 隆和无学祖 元等,都是继鉴真后出国弘法的得道高僧。 唐武宗灭佛时,全国大多数寺院被毁,阿育王寺 也未能幸 免,舍利宝塔被没收进越州官库,与那些乱七八糟的 零碎杂物混 放在一起。唐武宗灭佛半年后病死,继位的宣宗早年 避难时曾 剃发为僧,当了皇帝没有忘本,在全国大兴佛法。舍 利宝塔眼看 可以回家了,阿育王寺僧众喜笑颜开。谁知佛门也有 贪婪之徒, 会稽开元寺僧人见舍利是佛家珍宝,想据为己有。阿 育王寺僧 人拿起了法律**,一纸诉状告到观察判官蒯希逸那 里。蒯判 官秉公执法,把舍利宝塔判还给阿育王寺。大中四年 (850)正月, 明州太守亲自到会稽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奉迎,阿育王 寺举行了 有僧俗八千多人参加的供奉舍利宝塔仪式。 舍利宝塔在唐末又经历了一次风险。据说有个来 自朝鲜半 岛的新罗僧人经过多次谋划,终于阴谋得逞,从舍利 亭取出宝塔 准备带走。接下来的情形是,这个新罗僧人手捧舍利 宝塔快速 行走了**,天亮后发现自己正绕着舍利亭原地踏步 ,大惊失色 后弃塔而逃。 P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