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

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
作者: (美)巴里·格林|译者:李娟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
ISBN: 9787514300697

作者简介

巴里·格林,加利福尼亚人,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担任了28年的首席低音提琴手,后为加利福尼亚交响乐团、太阳谷爱达荷夏日交响乐团首席低音提琴手。作为国际低音乐器协会前执行董事,目前他正为旧金山交响乐团 的年轻低音提琴家项目做指导,另本人也在坎坡林都(Campolindo)高中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执教。 格林共著有三本有关音乐家的心灵、身体和精神方面的书籍。格林和提摩西·加尔韦合著的第一本书《你的音乐潜能》(双日出版集团1986年出版,全球销量逾250,00册)阐述了如何克服精神压力进行表演,以及如何通过意识、全情投入和信任等集中注意力的技巧来进行学习。格林另编有7本《你的音乐潜能》练习本,内容涉及键盘、嗓音、乐器和合唱团等四个方面。格林的第二本著作《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双日出版集团2003年出版)是以1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访谈为基础撰写的。话题涉及到勇气、激情、创造力、自律、谦逊等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受到戴维·达林——“音乐为人民”音乐机构的创始人的启迪,格林写出了最新著作(该作品有DVD版本):《让音乐焕发生命!》(美国宝石学学会(GIA)2009年出版)。它探索了如何通过身体的呼吸、脉动和运动技巧来输送创造力和灵感。

内容简介

大多时候我们感觉彼此隔绝:我们把自己称为“个体”,我们知道甚至 是 我们之间的不同意见都可以证明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如果你 发现你找到了知音,并发现你们二人在其他人“永远不能真正理解”的细节 上达成共识——或者当你的身体可以和另一个人完美地舞动,没有笨拙的摸 索,两个身体看起来像是跟着同样的节奏同时轻快地舞动摇摆时,情况就不 同了。 这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找到了一个“绝配”,一个“灵魂的伴侣” , 一个“双胞胎”,真是天助我也。 在这一章中,我将大胆设想,这种一体性的感觉——不是那种前后紧接 、 步伐一致的严格意义上的一体性——而是跳舞时的那种一体性,这在音乐创 作中至关重要。当一个二重奏或小型乐队或管弦乐队无意中发现了这种音乐 的舞蹈,像一个整体一样舞蹈,这种一体性就会传达给观众,整个音乐厅的 每一个个体都会愉快地加入到这个整体的舞蹈中。 独奏家、室内音乐家、爵士音乐家和交响乐团经常需要进行无声的交 流——我所说的不仅仅是音符上的交流。一个独奏家如何在完成一个华彩乐 段后,天衣无缝地加入到整个乐团的演奏中去?整个乐团又是如何在突然转 变节奏时依然能完美地融合于一体?爵士音乐家们要在即兴创作的时候进行 自发的交流,这样,两个同时在思考新音乐构想的人才会想法一致。指挥和 乐团的演奏家要把作曲者的思想和感情连贯起来,同时要清晰明了地传达给 观众——尽管那些思想感情相互交织,但二者却都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这 一切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要依靠上百个吹拉弹奏几十种各不相同乐器的音乐家 用音乐和谐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有乌檀、象牙、羊肠线、 毛、 铁、铜、黄铜,以及紧绷的动物皮毛,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不仅音乐家要如此交流——还有如许众多的人也都必须如此!如果外科 医生、护士和医疗技术人员在抢救的紧张时刻没有执行他们之间复杂的编排 , 那么世界上的手术室就远不能如此高效地应对心脏衰竭和钝器创伤。对音乐 的比喻似乎相当贴切:我们可以说他们按照同一个舞蹈编排在跳舞,跟着一 个 相同的韵律舞动,相互间配合默契。 当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登台的时候,他的指挥棒仿佛通了电一般, 具 有魔力,他可以用极微小的动作点燃整个乐团的激情。爵士低音提琴手雷· 布 朗在演奏三重奏时创造出的音乐节奏像磁石般把他的同僚和观众都一并吸入 了其中。马友友在演奏大提琴时像是对观众施了催眠魔法——当他和钢琴伴 奏者或其他音乐家合作时,他们俩看起来仿佛奇迹般地融合成了一体,像两 个一模一样的人在演奏。 这简直不可思议,它超乎巧合,几乎达到了超自然的地步:这时,每一 位 独一无二的音乐家都融合成一个完美的同步整体,仿佛每个人都成了一个更 大的主体的一部分。音乐本身似乎也有了节拍,它正在他们之间无声地传递 。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什么黏合剂把上百个艺术家的声音和指挥无声 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感人肺腑的交流? 简而言之,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具有“天赋异禀”,他们之所以能以此种 非 凡的方式演奏,只是因为他们习得的一种技能——但这种解释就像说鸦片会 引起昏睡感是因为这种毒品中含有“安眠的天性”一般;这种说法只是说出 了 我们所谈论的效果,却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新的信息。有些人说杰出的指挥家 能以这种方式交流是因为他们有感召力——但此种解释与前一种又有何不同 呢?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更世俗的解释的人耸了耸肩膀说,这不过是自律 、 勤学苦练和精心排练带来的必然结果。 说也奇怪,这种多个个体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现象还有更多复杂的说法, 我们把这种一体性的伟大时刻叫做“至高无上”的时刻。比如马丁·路德· 金 鼓动人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它的起源——那节奏抑扬顿挫的黑 人 福音讲道。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用“共时性”一词来形容看似巧合的事 情,由被他称为“非因果性的原则”联结在一起——该原则是指因果法则 之外的原则!而源自人类宗教传统的词汇,如“启示”“心灵”“气”以及 “普 拉纳”等也多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当人们联结在一起或融合到相互之间的 交流中时,牵涉到的事情既可以是像投身更高目标一般崇高,也可以是像感 知自己的呼吸一般简单。 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个词比其他任何词都能更好地揭示出杰出的艺术 家成功地进行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时发生的情况,这个词就是:同步性。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