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纪事

广安纪事
作者: 邱秋
出版社: 成都时代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广安纪事
ISBN: 978754642103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18年春,位于翠屏山下渠河之滨的广安中学校园里 ,出现了一位个子矮小的少年,稚气的脸上一双大眼,透 出哲人般的敏锐目光——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世纪伟人邓小平。 小平同志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川北道广安州望溪乡 姚坪里(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幼年时 的小平名叫邓先圣,因私塾先生认为“先圣”一名对圣人 不敬,改名邓希贤。希贤天真活泼,聪敏好学。1909年, 进入私塾读书,后入协兴北山小学堂、广安县立高等小学 堂学习,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中学。 广安县立中学创办于1912年。辛亥革命前,广安的教 育不很兴盛,尽管广安文化在蜀中各县向不落后,但却无 一正规中学。史料记载,“当时士子升学者必往顺庆(今 南充市)或远赴成都,富者不便,贫者竟无深造之权利, 无不病之。”此时,留学于日本弘文师范学校的王宣彝先 生学成归国,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四川省参议 员的曾正源先生一道,顺应历史潮流,遵从乡人之命,推 行新学,发展桑梓教育。 王宣彝,名制,晚年别号近农,1881年生,广安县城 人。虽为清末秀才,却不沉醉于古旧之中,他目睹清廷腐 败,丧权辱国,乃愤然东渡日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 道,并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归国后,欲从教育谋根 本大计,志在救国图强。 曾正源,字本立,1885年生,广安石笋乡人,清末举 人。1905年,获准保送至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 ,任四川省参议会议员,因不满清王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迫 害,面对列强侵略,国难当头,朝廷昏庸,自恨力薄不能 救国,遂弃官回乡办教育,提倡新学。希望通过教育,培 养爱国人才,共赴国难,富民强国。 王、曾二人积极筹集经费,于1912年在县城紫金山玉 皇观原紫金书院旧址,创办了广安历史上第一所中学—— 广安州立中学堂,学制四年,俗称旧制中学。在广安中学 的创办中,时任大汉蜀北军政府主持事务的副都督张雅南 ,将川北宣慰使张澜拨给用于撤销军政府的人员资遣费四 万两库银,拿出了一半作为修建广安中学校舍之用,使得 学校顺利创办。1913年2月,广安改州为县,学校更名为“ 广安县立中学”,人称广安中学,并于同年迁县城考棚。 这年,张澜巡按至广安,从县人之请,拨库银万两,改建 位于县城云顶山州坡的州署衙门后半部房屋为校舍。“越 年(1914年)修缮竣事”,学校全部移入。张澜先生的资 助,为初创的 广安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王宣彝先生等 在学校“草创之际,贡献甚巨,威望颇高”,他接受和宣 传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人正直,不图名利,胸襟 开阔,疾恶如仇,对后来广安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不无影 响。 小平同志考入广安中学时,学校已由考棚迁往州署, 校长为郑咏菊。在这所离协兴场不远的县城新式中学里, 小平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只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乡间 青石小道。进入广安中学,小平被分在第十班。同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