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党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知行八谈(感悟做人做事做官)
ISBN: 9787503563515
刘士欣,中共河南省委*建师资库专家,中共河南省委*校研究生部特聘教授。曾任乡农业技术员、行政秘书、副乡长(公选)、乡长、乡*委**、副县长(公选)、县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市委*校*委**、常务副校长,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委**。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跨世纪**青年人才”等称号。先后在《光明*报》《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辉煌历程》《读史漫记》《农村干部领导艺术教程》等多部著作。
显绩与潜绩 显绩、潜绩都是绩,有绩远胜无绩。显绩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而潜绩润物无声,成效慢,却是打基础,利长远之绩。显绩于任期内定能彰显,潜绩或百年后方能显现。显绩易得百姓称赞,上级嘉许,潜绩百姓或能感*到,或现时感*不到而历经几世方能*惠,上级或能明察之或察而不见。 显绩与潜绩好有一比:炎炎夏*,有人敲门,开门而视,一眼就能看出此人是美是丑;而数九隆冬,有人敲门,开门视之,却需他跺跺脚上的雪,再摘下帽子,解开围巾,脱去大衣,方能辨清此人是男是女,是沉鱼落雁、龙章凤姿,还是貌似无盐、獐头鼠目。夏天看人好比显绩,一览无余;冬天看人好比潜绩,雾里看花。 正是由于显绩与潜绩的不同结果,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观“引无数官员竞折腰”。贪官王怀忠奉行“显绩至上”,扬言:“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2009年1月,***同志在《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一文中指出:“一些*员、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的确,大项目、大工程、大广场、大马路**官员青睐,因为这种显绩,说起来有底气,看起来有气势,拿出来有面子,*重要的是凭此种显绩,*易被提拔重用。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医劳保教文卫体”等潜绩,费时费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功”。任期内不显山、不露水,上面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当别人吃了桃儿又吃杏儿,吃了杏儿又吃梨,谁又能耐得住九年的寂寞去种核桃呢?所以,两相比较,权衡显绩与潜绩,天平总会向显绩倾斜。 如何正确认识潜绩与显绩?******告诉我们:“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河南林州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福建东山县委**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大的显绩。 重显绩、轻潜绩,不能不说与干部考核制度息息相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某种程度上,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易使官员偏重“对上负责”。而单纯以GDP“论英雄”,以项目比高低的考核机制,*容易使官员为了“帽子”和“位子”重显轻潜。所以,什么样的考核制度造就什么样的官员。**鉴赏家马未都说过:“二流的制度比**的人强”,“二流的干部考核制度比**的官员*重要”。任何朝代和**,**的官员都少之又少,但如果有合理的考核制度,并能被坚决贯彻执行,即使是二流,至少也能保证*大部分官员都是二流的,*大限度地避免三流、四流官员的出现。 民意是检验潜绩与显绩的*佳标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政声人去后,民意茶坊间。”干部考核制度在注重自上而下的各种量化考核的同时,也应注重民意考核。考察官员的潜绩与显绩莫过于民意,古时有“万民伞”“遗爱碑”,*有“脱靴遗爱”的官员离任风俗。唐朝官员崔戎任华州刺史时,做了很多好事。离任时,百姓们舍不得他走,拦在路上,拉断了他的马缰绳,脱掉了他的官靴。 时间是检验潜绩与显绩的真正度量衡。“五年之后,颂声始作。”为政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远见与胸襟。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都要看多年后留给当地的是福还是祸,这样才能避免一时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减少“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现象。2011年,宁夏吴忠青铜峡新材料基地管委会,把一家拟投资十多亿元的化工企业拒之门外。招商引资压力虽然很大,但面对高能耗、高污染和**淘汰产业抛出的“橄榄枝”,园区管委会坚决予以否决,并表示:“宁可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政绩*损,也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出政绩要谋万世,顾大局,打基础,虑长远,决不能只图近利,“为五斗米折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利国惠民。只要是有利于**、有利于人民,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就要大张旗鼓、大刀阔斧地去做。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给市民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搭建良好的招商平台,这种显绩有什么不好呢?显绩之后,*益的是每一个人。城市不仅是企业的载体,而且是招商引资的依托,试想一家很好的企业,若位于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中,又怎能招来金凤凰,引来巨额资金?城市化*关键的还是经济问题,而非单纯的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城市形象好了,不但**在土地出让中获得*大收益,老百姓*是直接*益者。 显绩和潜绩都是政绩,显绩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潜绩的支撑,只有潜绩巩固了,显绩才有增长后劲。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财政收入等显绩,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和坚强后盾。为政者需杜*的是不顾潜绩,过分追求显绩的做法。无论是潜绩还是显绩,关键是要做出工作实绩。“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宋朝杨蟠是旧城改造先行者。宋哲宗绍圣二年三月,杨蟠出任温州知州;五月,发动民众改造旧城,重定了城内36坊的名称;次年又在原有36条街坊的基础上,增设4条街坊,由此,温州城便有了40坊。当时的40坊,大小店铺密布,诸行百业齐全,酒楼、茶肆应有尽有,挑夫走贩,叫卖声声。有诗为证:“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杨蟠在温州虽仅两年多,但深得百姓敬仰。离任之*,百姓“遮道攀辕,不忍别”。而他自己也无限怀念温州,其诗写道:“平生忆何处,*忆是温州。” 西汉时,颍川太守黄霸,外宽内明,体察民情,为政清廉,秉公执法,深*官员和百姓敬重,被誉为循吏楷模。在他悉心治理下,颍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甚至一些职业犯罪分子都跑到了邻县。对于黄霸润物无声、教化治民的郡县治理,汉宣帝下诏褒奖:“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数月后,黄霸被提拔为太子太傅,迁为“三公”高官——御史大夫。 只要是出实绩,干实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怍于地”,百姓*惠,上级满意,又何必在意所做工作是“显”还是“潜”呢?无论是潜绩还是显绩,只要是利民的那就是真正的实绩,也是*好的政绩。手心手背都是肉,显绩、潜绩都是绩。政者,正也,端正为政之心,定会显绩与潜绩并蒂花开别样红。 ▍感悟小语>>> 潜绩显绩,有绩远胜于无绩。求真务实,莫为出绩留劣迹。为政之要,黎民疾苦驻心底。牢记使命,利国惠民创佳绩。 1.一部基层*员的人生感悟之作。探讨为人者的处世之道、为官者的从政之学、为学者的成功之要、为商者的经营之妙。 2.一部做好基层工作的指南。基层工作虽然“杂乱难”,但是却与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作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干部工作的经验,通过幽默风趣的论述,引导读者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做好基层工作。 3.**作家二月河作序**。他说:“厚厚一本《知行八谈》,信手翻来,坦然可见著者的良苦用心,灼然可感其对社会的一份赤诚。妙语趣言,随处可见;百家小品,杂然而陈,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不时引人思索。不仅接地气,而且有仙气。读来轻松愉悦,掩卷犹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