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反教材(精)

恋爱反教材(精)
作者: (法)吕旺·奥吉安|译者:蔡愫颖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5.30
折扣购买: 恋爱反教材(精)
ISBN: 9787544288675

作者简介

吕旺·奥吉安(Ruwen Ogien),法国当代哲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主任,专业研究伦理学,2012年出版的《伦理学反教材》曾获法国普洛柯普文学奖,长期居于法国社科类图书榜前列,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大学哲学系列为必读材料。

内容简介

爱情毫无正经,傻子才把它当真 我们能否在不“破坏主旨”(即不破坏其精华和 奥义,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情况下,从哲学层 面来探讨爱情? 哲学能否凭借其抽象概念和对普遍思想的图解, 来领会每个爱情故事中有关灵与肉的独到之处? 对于某些思想家来说,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要我说得形象化一点,那么我会说,对于他 们而言,用哲学推理工具来思考爱情,就像用一张网 眼过大的渔网,来捕捉无数朝向四面八方游动的极细 小鱼。 这是个徒劳的设想,也有点可笑。 他们认为,无论是诗歌、短篇小说、电影,还是 长篇小说(尤其是带有自传式影射的),都是更适宜谈 论爱情的体裁,因为它们对理论没有要求,却能使人 感受到在所有人类活动中身体特殊方面的感觉。 他们认为,哲学家所提出的关于爱情的普遍理论 和抽象思维都是以自毁为目的的,因为它们会使其力 图解释的东西消失:每一场爱情邂逅的唯一特质及其 产生的强烈情感。 玛莎·娜斯鲍姆对此非常直白地阐述道:“我们 发现,关于爱情的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无法给予 我们从(爱情)故事中得来的东西,因为这些理论都太 简单了。 罗兰·巴特更隐晦委婉,但他说的差不多是同一 回事:“爱情(情话):其本质就是抵制科学,任何科 学,并且抵制任何统一的、归纳的或解释性的话语。 我对这些论断完全不赞同。 这些论断将爱情视为独立于其他所有存在问题的 一个例外,然而对于这种区别对待却没有给出有力的 证明。 似乎没有人会认为,对怀旧、限度和烦恼等问题 进行哲学探讨就必定会使这些情感变得贫瘠,会使它 们被一些理智的泛泛之谈所取代。 似乎没有人(除了一些斯多葛主义者之外)会认为 ,对痛苦或孤独进行理性思考会使它们从我们的生活 中消失(从另一方面说,这一点其实还挺令人遗憾的) 。 为什么对于爱情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例外? 在我看来,根据某些哲学家的说法,存在这一例 外的原因是,对于爱情的认知应该跟爱情本身一样具 有直觉性、自发性和情感性。 然而,这个说法并非显而易见,它只是在毫无论 据支持的情况下加强了一些反理智的成见罢了。因此 ,我看不出为什么要在哲学上重视这个说法。 其他反对用哲学方法探讨爱情或者提出爱情理论 的意见,在我看来倒没那么值得怀疑了。 如此,我们就可以对受制于“爱与善是一回事” 这一观点的爱情哲学提出非议。 这个来源于基督教信仰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恶 之爱”,因为“爱始终是善的”,即使爱情的对象是 不值得为之付出感情的敌人或恶棍。 弗拉基米尔·让凯列维奇以其一贯的热情表达过 这个观点:“爱是合乎道德的,不论爱的是谁,即使 爱人并不可爱,也就是说不值得对其付出爱情:因为 ,只要爱情是真诚而浓烈的,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容置 疑,爱情本身就能使恋人之间各种反常行为变得合理 。过着平淡生活的无情之人,一旦陷入了爱情,那他 就会懂得为了另一人而活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 但是这种将爱与善视为等同的方式遭到了很多反 对。 其实,爱情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 1.理解为“绝对的善”。爱始终是善的,即使爱 的对象不值得被爱。 2.理解为“相对的善”。爱并非始终是善的。爱 好人(有德之人,能使我们的存在变得丰富的人等等) 才是对的,爱坏人(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人,会使我 们的存在变得贫瘠的人等等)是非常错误的。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