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笔记通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建设文库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中国是文献大国,文字 史料十分丰富。在浩若烟海 的文献中,历史笔记也蔚为 壮观。从性质上说,它具有 补他书之阙、详他书之略的 作用,可以充实人们对中国 历史的认识。 1.“笔记”释义 笔记滥觞于汉代,成型 于六朝,发展于唐宋,大盛 于明清,赓续于民国。“笔 记”一词,始于六朝。顾名 思义,早先是说执笔记述; 后来,含义有所拓展,而又 主要有三—— 一是说书文有“韵”“散”之 分。南梁刘勰说:“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 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 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 ,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 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 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 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椐矣 。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 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 典非笔矣……予以为发口为 言,属笔日翰,常道日经, 述经日传。”即有韵的散文 叫“文”,与之相对的散文叫 “笔”。他还说:“路粹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路 粹、杨修、丁仪、邯郸和温 太真这些人,是魏晋之际的 名士,刘勰于文中称赞他们 擅长文辞和辩驳。很明显, 他所提到的“笔记”,还没有 视同于一种文体。 二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 主的书文。与刘勰同时代的 王僧孺,于《太常敬子任府 君传》云:“辞赋极其精深 ,笔记尤尽典实。”不难看 出,王氏把“笔记”和“辞赋” 对比,倒是有些考究文体的 意味了。在《南齐书》中, 也有“笔记贱伎,非杀活所 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