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作者: 曾方、张艳林
出版社: 学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ISBN: 9787548619796

作者简介

曾方,博士,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上海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党建和科技人才研究工作,主要承担并组织完成“上海科技人才评价研究”“党委领导下的科研院所长负责制运行机制研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建工作研究”等多项市级研究课题。 张艳林,公共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人才、干部能力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上海科研院所年轻干部特点及培养模式研究”“加强上海市科技系统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促进担当作为工作研究”“加强科技管理干部的专业能力提升研究”等研究课题。 顾玲琍,硕士,研究员,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主任、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主要从事科技人才、创新管理、科技政策等方面研究与培训工作。 祝侣,博士,研究员,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科技人才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战略等方面研究。

内容简介

绪论 电影与美术的近代叙事 电影在近代被引入中国,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同列,被称为“第七类艺术”。而后,在既有艺术序列中又补上了戏剧,电影被称为“第八类艺术”,不仅因其产生较晚,更缘于电影是前七种艺术的整合和集成。电影,是史无前例的创造发明,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打破时间、空间的桎梏,重现过去,演绎当代,并让人们真切地预见未来。稍晚于世界电影前进步伐,中国电影在近代经历了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跨越,但是,黑白影片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银光美影,不知照亮了多少美术人才的艺术梦,由此开启了他们以银幕为画布的电 影创作征程。 步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伴随电影美工师、摄影师乃至美术家的艺术自觉与艺术扩张,电影跨界发展再起风潮。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青春不老,上海重燃振兴中国影都的梦想,各种潜在的电影力量跃跃欲试。如此这般,探究美术人才当年进军中国近代电影的历史,其意义或许并不仅止于个人兴趣。 一、研究前史与现状 电影与美术的关联研究,可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1921 年问世的《影戏杂志》创刊号刊登顾肯夫的《发刊词》,宣称要“发扬影戏在文学美术上的价值”,并专门讲到了“布景”。 专题文章则始见于 1924 年张光宇发表的《谈电影美术》,张文强调佳片之得来,“正因摄制之时,能运用其美术思想而得之,苟舍此而弗取者,实无希望于片之佳矣”,而国产片“固有中国艺术在也”,其独有之富矿有待开挖的“乃东方之美术也”。从后文来看,张氏所论“美术之需于电影者”主要聚焦于银幕人物造型,至少关涉化装、表演。1926 年刊发的马瘦红署名文章《电影和美术》,“美”的观照笼罩置景、表演、摄影、导演等多方面。 同年,周克《论摄影师》多以画师视角论述电影摄影。1935 年许幸之发表《绘画与电影》,绘画意识向电影导演渗透愈加明显。此外,还必须一提的文章有《电影之美术性》《美术家和电影的关系》等。 回顾近代有关电影与美术的论述,就研究路径而言,大体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狭义的美术与电影,就是仅论电影的布景美术;广义的电影美术,则涉及电影的布景、表演、摄影、导演、卡通等诸方面。不过,这两类的研究水平并不齐平,关于电影布景美术的论述深入到了技艺层面,而广义的电影美术还停留于见解的提出与理念的倡导。无论如何,相关文字充分表现出了美术人参与电影摄制工作的理论自觉。 电影美术研究在新中国得以延续和推进。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吴蔚云、罗从周、朱今明等人对电影摄影艺术进行了经验总验。 卡通片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有人倡导改称为动画片没有几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一定名为美术电影,实践推进之余在理论方面也有新的研讨。韩尚义 1957 年发表的《电影美工的创作问题》,实际上领起了电影美工的理论探索。1961 年,姜今发表《谈戏曲电影的美术设计》,分别探讨了戏曲电影表演与布景的矛盾,镜头运动与布景的矛盾,构图与填镜头之空,电影真实,舞台剧与电影的关系,实涉及电影布景、摄影等内容。两年后在全国电影美术创作进修班上,姜今的长篇发言跃出戏曲电影的范围,虽然还是联系动作、动作支点、镜头运动、表演与导演多维度展开论述,其主语却明确是电影布景。再联系在此前后问世的施文起、李居山、韩尚义等人的专题文章,所谓“电影美术师所担负的环境和人物造型设计,是塑造银幕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故事片中的美术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等,所论电影美术虽不仅限于布景,但也不复有近代中国早期美术人以美术视角通看电影布景、表演、摄影、导演诸领域的气度。狭义的电影美术研究范式就此基本定型。 新时期有关美术电影的论述首先浮出水面,紧接着出版的韩尚义《电影美术漫笔》主要是对以往美工经验的结集,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由此更奠定了韩氏在电影美术界的元老地位。后又有周承人、东进生、宋洪荣、周登富等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学院派电影美术理论家纷纷崛起,各有建树。其他电影美术工作者也基于新的电影实践有新的理论提升。 尽管相关研究者有将电影美术笼罩电影全片之势——如周登富著所言:“电影美术是通过全片电影空间的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在画面造型和声画合成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念。”——但是,总体上还是将美术作为电影创作团队之一(与导演、摄影、演员等同列)。 另一明显不足是对中国近代电影美术基本是略而不论,即使是韩尚义这样从民国跨入新中国的布景大师也只有简单片段的回忆。 步入新世纪,美术师、摄影师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尊重,相关研究增多。随着中国电影百年的到来,重写电影史的思潮汹涌。正当其时推出的中国动画史,收有中国近代相关内容理所应当。翌年郑国恩、巩如梅《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摄影卷》出版,对早期电影摄影艺术做了系统的梳理。2007 年宫林的两本专著《中国电影美术史》《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问世,均以电影布景研究为主,略及化装、导演等,早期电影布景研究为此前进了一大步。2010 年宫林又付梓出版了电影布景理论版《中国电影美术论》,早期电影布景美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中国近代电影研究(包括硕博学位论文)近年成果众多,但是除了史料汇编、专业辞典、相关传记,对于本选题有直接借鉴意义的实在是不多。相比之下,围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百年之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研究丛刊”,以及《上海美专研究专辑》《民国名流与上海美专》等一大批成果的问世,反倒多有参考价值。因为作为近代中国美术人才的摇篮,上海美专在当时美术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上海美专人才投身电影界,为国产电影的繁荣兴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校方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乏专门章节论述上海美专与电影关系的,这些成果极有助于本选题掌握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的基本人员组成。 本书集成了全国及上海重要智库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人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为高校院所及服务机构相关人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