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韬略/韬略平天下

秦汉韬略/韬略平天下
作者: 罗运环//刘海燕//陈继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9.68
折扣购买: 秦汉韬略/韬略平天下
ISBN: 9787540348496

作者简介

罗运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及简帛)、楚文化及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有《楚国八百年》《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荆楚文化》(合著)、《荆楚建制沿革》(合著),主编有《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始皇的统治策略 公元前三世纪初,秦始皇兼并六国,终于结束了 诸侯割据称雄达数百年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 、统一、专制的秦王朝,在治理这个没有先例的帝国 时,始皇实行了一些重要的统治策略。 给“皇帝”加上神秘的光圈 兼并天下以后,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政,想 到的头一件大事,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称号。在此以前 的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分封制,“王”为最高 统治者的称号。《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代的国王 虽拥有普天之下的疆土与臣民,但只是称王而已,却 把“帝”的称号交给了想象中主宰万物的天神。后来 人们又将“帝”的称号加到黄帝、尧、舜等祖先身上 ,是为“五帝”。然而,真正拥有权力之尊的,还是 实实在在的国王。在周代,周王才是天下最高权力的 拥有者。到了战国中期,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丧失到微 不足道的地步,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于是,中原 地区的几个大的诸侯国最终抛弃了“尊王攘夷”的旗 号,也学着“蛮夷”楚国的样子纷纷称王。都称王了 ,“王”的称号也就不那么尊贵了。于是,强盛的秦 国与齐国的国君便相约并称为“西帝”和“东帝”。 然而,这时毕竟还是群雄并立,称“帝”还为时尚早 ,因此,他们的行为遭到了各国的一致谴责,不到两 个月,秦、齐不得不取消了帝号。 统一六国以后,秦王政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 王,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朝议中,秦王 政对臣下所上的尊号“泰皇”进行了斟酌,决定去“ 泰”用“皇”采上古帝的帝号,称为“皇帝”。自此 ,“皇帝”便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秦王政便是中国第一任皇帝。 “皇帝”称谓的出现,看似一场简单的名号变更 ,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统治术。商周时代的君主称为“ 天子”就已表明:君主是上天之子,具有入神结合的 性质。而秦王政把上古对祖先及天神的尊称结合在一 起,说明他认为仅仅用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还不足 以震慑臣民,必须借助于神的力量为他的权威再涂上 一层神秘的光环。“皇帝”作为神在人间的化身,神 的代表而统治人间,与神同享尊荣,共执权柄,区别 不过是一个在虚无的天上,一个在现实的人间罢了。 “皇帝”的统治就是神的统治,如此,谁还敢藐视“ 皇帝”的权威,谁又敢违背“皇帝”的意志。这是一 种借助于民众的神圣信仰来束缚民众的统治手段。 同时,始皇还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又规定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称皇后, 妾皆称夫人,以此与臣民的父亲、母亲、祖母、妻妾 的称谓严格区别开来。 自周初以降,通行谥法,即国君死后,继位者与 臣下据已故国君事迹功过,议论谥号,有大的德行得 到好的名号,德行小的得到差的名号。始皇对此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