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个祖国 (译文纪实)

我的两个祖国 (译文纪实)
作者: [美] 埃德温.O.赖肖尔 著 刘克申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我的两个祖国 (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8669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德温?O.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中文名赖世和,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哈佛燕京学社第二任社长,1961年至1966年任美国驻日本大使,1973年创办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所,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 "

内容简介

1 身为比杰 在我的孩提时代,在日 本出生的美国人,尤其是传 教士的孩子被叫作比杰。我 们都以这个称呼为自豪,在 不是比杰的孩子面前抱有一 种优越感,我们比他们更熟 悉日本的生活,日语也说得 比他们好。在家里,我们使 用筷子就如同使用刀叉一样 熟练。在我的食谱中,米饭 取代了马铃薯和面包。现在 喜食米饭的习惯已经从我的 儿子传到孙辈一代了。大人 们也羡慕我们的日语发音漂 亮纯正,将其归结于我们作 为比杰所具有的神秘感—— 一种对东方事物与生俱来的 敏锐感受力。 时至今日,日本人还这 样认为,只有在日本出生的 人才能真正理解日本人。 1930年代,日本警察对见 到的所有外国人都会怀疑其 是潜在的间谍。我们随便走 到哪里,都经常会受到盘问 ,每到这种场合,“我出生 在日本”就成了一张护身符 。 警察把我叫住后,开始 盘问我的身份、职业、要上 哪儿,等等,实际上有关我 们的情况他们的本子上都有 记载。接着就开始提出一些 很刁钻的问题,诸如“你觉 得日本政府怎么样?”“你如 何看待日本在大陆上的进取 ?”,等等。我对日本的帝 国主义没有任何好感,每遇 到这种场合,我就会说:“ 我出生在日本。”这么一来 ,警察准会点头,似乎那就 是证明我是充分了解日本人 的观点的证据了,接着就把 话头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问 题上去。 比杰确实有些神秘之处 。我没有必要去发现“日本” ,没有什么日本的事物会让 我觉得不可思议,会觉得异 国风情,倒是回到祖国美国 时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 五岁那年,当我在停靠于旧 金山码头的轮船甲板上看到 白人装卸工夹杂在黑人中干 活时惊诧不已,那个情景至 今记忆犹新。那时,在日本 能看到的西方人多为传教士 、教师、外交官、商人,有 时也会有观光客。干体力活 的白人也就是那些逃亡的白 俄,他们经常形单影只,肩 扛大包,步履沉重地行走在 东京街头巷尾兜售衣物杂货 。看到黑人就更令人吃惊了 ,因为当时在日本是没有黑 人居住的。即使是现在,我 仍然对各色人种混杂的美国 感到不可思议,有一种异国 他乡之感,而对日本人的奇 特的单一性倒不觉得异样。 我不能不感谢命运的垂青, 使得理解、介绍日本而不是 光怪陆离的美国成为我的职 业。 我觉得对我而言,存在 于日本的一切都是再正常不 过的。四季的递嬗、暑往寒 来、葱翠的田野、满目的绿 荫、连绵起伏的群山、美丽 如画的海岸……一切都是大 自然的天造地设。以这些景 致为基调的日本艺术,当然 还有中国和朝鲜的艺术,常 常会唤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 。我现在在马萨诸塞的住宅 实际上是根据邻居的房子设 计建造的。来访的日本客人 看到都会说,这吸收了日本 当代建筑的风格。如果是这 样的话,那只能说这是从幼 小时起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 日本艺术美之精髓的结果, 而非刻意的模仿。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我就置身于日本的环境之 中,日本的景色、日本的声 音、日本的气息都是我自小 所熟悉的。每到夜晚,耳畔 就会响起木梆的敲打声,那 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声音 悠远、绵长,渐渐远去,消 失在街巷的尽头。白天,门 前传来的各种叫卖声、吹打 声更是不绝于耳。最令人难 忘的是小贩边吹着喇叭边呼 唤“豆——腐”“豆——腐”的 叫卖声。豆腐是一种鲜美而 营养丰富的食品。殊为可喜 的是,近年来很多美国人也 开始喜欢起豆腐了。 今天的日本,再也听不 到木屐声。行人三三两两脚 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足底 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每当 夏季临近尾声,我们从没有 石板路的轻井泽度假回来, 或是从美国旅行回来,当木 屐声在耳际响起时,就会令 我们真切地感到,“啊,又 回到了东京”。如今,这木 屐声已成为遥远的回响,只 留存在记忆中,令人惆怅不 已。 日本的气息也同样是独 特的。面条店或其他吃食店 铺,还有流动摊贩的车上飘 出的香味总是那样诱人。当 然也有令人厌恶的难闻气味 ,要在日本生活下去,你也 得忍受。特别是近郊的农家 用手拖车或赶着牛车来收集 作为农肥的人粪尿,车上的 大木桶散发出阵阵臭味。她 们用长柄勺从厕所外的一个 小洞掏出粪尿,熏鼻的臭味 让人难以忍受。那些粪尿不 久就被当做肥料施到农田里 去了。即使是今天,没有抽 水马桶的家庭甚至在城市里 也还不少,但收集粪尿的工 作已由装着吸管的卡车非常 便捷地完成了。那股曾经很 熟悉的难闻气味已经消失, 粪尿带来的卫生问题也不复 存在。使用粪尿当作施在蔬 菜上的肥料成为最适合蛔虫 传播的途径,也因为这个原 因,我们要定期地服用驱除 蛔虫药片,每次口中被迫吞 下强效的驱虫药片,就仿佛 觉得毒死的不是蛔虫而是我 们自己。有时在肠内繁殖的 蛔虫临死挣扎,会从人嘴中 突然爬出,我的哥哥就有过 一次这样可怕的经历。P3- 5 "【编辑推荐】: 出生于东京,求学哈佛,战后出任美国驻日大使。 美国“知日派”元老,与费正清一同奠定哈佛东亚研究。 傅高义、裴宜理等知名学者的前辈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