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红楼梦研究(精)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学者、作家。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出身书香世家,俞樾之曾孙,俞陛云之子。1915年,他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北大毕业后移家至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院有大槐树,故书斋名为“古槐书屋”。1922年,他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清词、戏曲、小说及中国诗歌名著选等课目。俞平伯酷爱昆曲,一直致力于昆曲的传承与保护。俞平伯著作宏富,主要有《冬夜》《燕知草》《杂拌儿》等,以及《红楼梦辨》 《唐宋词选释》《论诗词曲杂著》等。
内容简介
(1)贾雨村说甄宝玉底性情,完全与宝玉相同。(第二回) (2)宝玉入梦,见甄宝玉和自己一样。(第五十六回) 甄宝玉自然是宝玉底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也以为不可解。(如江顺怡君)高氏想也觉得这样写法,太没有道理;所以极力写甄宝玉是个世俗中人,使与宝玉作对文。但他虽然作了翻案文字,也依然毫无道理,不脱前人底窠臼。 (四)得通灵幻境悟仙缘。(第一百十六回) (1)甄士隐梦到太虚幻境。(第一回) (2)贾宝玉梦到太虚幻境。(第五回) 但他何以要使宝玉去重游幻境呢?这因为不如此,宝玉不能看破红尘,飘然远去。所以他说:“两番阅册,原始要终之道。历历生平,如何不悟?”(第一百二十回) 高氏所补的四十回底依据所在,已大约写出;虽不见详备,也大致差不多了。我们离高鹗一百多年,要想法搜寻他作文时的字簏中物,当然是劳而无功。但我以为如此一考,更可以使读者明白后四十回怎样补成的。 但是高氏补书,除有依据之外,还有一种情形要加注意的,就是文情底转折。往往有许多地方,虽并无所依据,而在行文方面,却不得不如此写,否则便连串不下。所以我们读高氏续作,虽然在有些地方是出于他杜撰的,只要合于文情,也就不可轻易说他。我们要知道,有依据的未必定是好;反之,没有依据也未必定是不好。高鹗续书是否有合于作者底原意,是一件事;续书底好歹又是一件事,决不能混为一谈。所以虽承认了高氏底审慎,处处有所依据,但我们依然可以批评这书底没有价值。在另一方面想,我们说高作完全出杜撰,一点不尊重作者底意旨,却也可以推重这书有独立的声价。只是就续《红楼梦》说,两个条件不能不双方并顾;一方固然要有所依据,那一方又要文情优美。因为如没有依据,便不成为“红楼梦底续作”;如文字不佳,那又不成为好书了。 高氏自然到处都不能使我们惬意,但他底杜撰之处实在不很多。有许多地方,虽然说是杜撰,但却另有苦衷,不得不作如此写的。续书中最奇特的一段文字是宝玉失通灵,及后来和尚送玉。(第九十回、第一百十六回)既是要他失玉,又何必复得?况且,玉底来去,了无踪迹,实在奇怪。说得好听些,是太神秘了;不好听呢,便是情理荒谬。且不但这一段而已,即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以我们眼光看来,何必写得贾氏一家如此阴险?况且,所谓“奇谋”,实际上连一个大也不值,岂不可笑? 但如仔细想一想,便可以知道高氏作文底因由,不得因为没有依据便一棒打杀。失通灵,得通灵底必要,高氏自己曾经说明,不劳我们底悬揣。我们看: “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第一百二十回) 所谓避祸,当然是指查抄;但查抄未必有碍于这块玉,何必避呢?这实在不甚可解。至于所谓“撮合”的是什么,却极易明了,即所谓金玉之缘。我们试想,如黛玉竟死,宝玉应作何光景?是否能平安地娶了宝钗?这个答案,也不必自己瞎猜;只看紫鹃诓宝玉,黛玉要回家去,宝玉是什么光景的?(第五十七回)此外宝玉和黛玉誓同生死的话,在八十回中屡见。宝玉曾告诉紫鹃一句打趸的话,我们不妨征引一下: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第五十七回) 我们既不能承认,宝玉是薄情,打谎语的人;那么,怎样能使金玉团圆?宝玉对于宝钗原非毫无情愫,但黛玉一死,宝玉决不能再平安度日,如何再能结合数年的夫妇?这个实际上的困难,在行文时候,必然要碰到的。既然碰到了,就不能不想个解决的方法。高氏想的方法,便是失玉。 “失玉”是不是好的方法,是另一件事。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这是方法之一。而且,《红楼梦》原作者似乎也想用这方法,在后三十回里,我曾考出有“误窃玉”“凤姐拾玉” “甄宝玉送玉”这些事。至于那本上究竟是怎样的写法,我们不知道。像高本写失玉,却实在是个奇谈。 高氏所以写失玉,因为不如此金玉不能团圆;所以写送玉,因为不如此宝玉不能出家。“宝玉出家”和“宝钗出闺”,这是续作里底两件大事,而以失玉、送玉为关键。不明白这个缘故,轻易来批评高氏补书底不小心;这也不能使他心服的。 至于我所以不满意于他的,却并不在为什么要如此,只在怎样地这个问题上面。第九十四回写失玉这个光景,实在人情之外,且亦在文情之外。真成所谓“来无迹,去无踪”了。(第九十五回,妙玉扶乩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高氏底失败。我也明知道,要把“失玉”“送玉”,写得十分的入情入理,是很困难的。 即宝钗嫁时,凤姐设奇谋,也无非是要度过这个困难,使他俩得以成婚,一方又可以速黛玉之死,使文字格外紧凑些。以外并无别的深意可说,在八十回中,也并没有什么依据可寻。总之,高鹗补这几回,要如此写法,完全为结束宝黛两人底公案,使不妨碍金玉姻缘,我们可以原谅他。但他底大病,并不在凭空杜撰,却在文笔拙劣、情事荒唐这两点上。这个毛病,在四十回中几乎处处流露,也不仅仅在这两三回内。即完全有依据的,也依然不能藏拙啊。 本书依据棠棣出版社1952年9月第1版,是俞平伯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