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中医肾病医方集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228/19/20220228194047544.jpg)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89.80
折扣价: 55.70
折扣购买: 齐鲁中医肾病医方集锦
ISBN: 9787508098999
张法荣,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科研、教学经验。对泌尿系感染、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及其神经系统并发症、前列腺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担并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
书摘(20%-30%) 李伟临证验案医方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膜性肾病气阴两虚、湿瘀互结证 一、验案选录 初诊 患者赵某,男,54岁。因“双下肢浮肿7月余”于2017年11月10日就诊。既往有“肾病综合征”病史,曾于外院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示“膜性肾病(Ⅰ期)”,查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排除继发性因素,考虑“特发性膜性肾病”。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足量应用激素8周后,遵医嘱规律撤减。现服用醋酸泼尼松片20mg/d,环磷酰胺累计服用7.2g,疗效欠佳,遂来就诊。现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双下肢沉重感,五心烦热,口中黏腻,小便泡沫多,夜尿频多,饮食正常,睡眠尚可,大便稀溏黏腻,日行2次。舌质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脉弦细。辅助检查:尿蛋白(3+),24小时尿蛋白定量2.8g/24h。查体:血压136/80mmHg,双眼睑浮肿,心肺(-),双下肢轻度浮肿。 中医诊断 水肿(气阴两虚、湿瘀互结证)。 治 则 补脾益肾,化瘀清泄。 方 药 参芪地黄汤加减。生黄芪45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防风10g,生地黄15g,茯苓15g,车前子15g(包煎),山药15g,当归15g,莪术10g,川芎15g,丹参15g,蒲公英20g,牡丹皮12g,芡实2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禁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二诊 2017年11月24日。服上方14剂,患者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好转,仍有腰膝酸软、双下肢沉重感,舌质红,舌体胖大,苔稍黄腻,脉弦细。复查尿常规示:尿蛋白(2+),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g/24h。治疗原则不变,初诊方加酒萸肉15g、牛膝15g补益肝肾。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 2017年12月8日。患者腰膝酸软、下肢沉重感好转,稍觉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纳少,偶有腹胀嗳气,舌质淡红,舌体稍胖大,苔薄,脉弦细。查尿常规示: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6g/24h。考虑患者湿热已除,仍有脾肾两虚,方中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故出现纳少、腹胀。二诊方去苦寒之品蒲公英,加佛手15g以疏肝理气,加焦三仙各15g以健脾胃,加金樱子30g、莲须20g以固精缩尿,减少尿蛋白。 其后,患者继续应用该方加减治疗2个月,上述症状均好转,尿蛋白转阴。 二、按语 参芪地黄汤,来源于《沈氏尊生书·卷三·大肠病源流》:“或溃后疼痛过甚,淋漓不已,则为气血大亏,须用峻补,宜参芪地黄汤。”由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方中以地黄补肾填精、顾护正气,山茱萸补养肝肾兼能涩精,山药补脾养阴,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泻相火,茯苓淡渗脾湿,并配以人参、黄芪补脾益气。“三补三泻”与参芪同用,全方共奏补益脾肾、滋阴利水之功。 临证用方无须拘泥于古方。因人参价格昂贵,且性偏温热,常以党参或太子参相替代;泽泻渗湿排浊,但久服伤肾,故改为具有清热通淋作用的车前子;更加入丹参、当归、川芎、莪术、蒲公英、芡实等。全方补中有泻,泻中有补,健脾益肾、益气养阴而不腻不燥,利湿泻浊、活血化瘀而不伤正,恰适合慢性肾病患者。对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症重者,可重用党参、黄芪;肾阴亏虚者,可重用生地黄,酌减参芪之量,酌加玄参、石斛等以滋阴补肾;肾阳不足者,可酌加补骨脂、淫羊藿等以补肾扶阳;肾精亏虚者,可酌加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等以益肾填精;胸脘痞闷、腹胀嗳气者,可加用砂仁、神曲、白术健脾;易感冒、自汗出、舌淡苔薄白者,可加用浮小麦、麻黄根、防风益气固表止汗;水湿较盛,肢体明显肿胀者,可加茯苓皮、猪苓、冬瓜皮等以利水消肿。若头重眩晕,身热,午后尤甚,舌苔黄腻,可加用土茯苓、萆薢、薏苡仁、草果仁清热利湿;若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加用连翘、大黄泄浊解毒。 张法荣临证验案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尿频病 一、验案选录 初诊 患者吴某,女,43岁。因“尿频1年”于2016年2月16日就诊。既往体健。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尿频,未予重视及治疗,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症见:尿频,夜尿为甚(7~9次),量少,无尿急、尿痛,周身乏力,大便黏腻。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查尿常规均正常。 中医诊断 尿频(脾气亏虚、肾气不固证)。 治 则 补气健脾固肾。 方 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0g,炒山药30g,白术12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12g,炙甘草9g,砂仁6g,益智仁30g,乌药6g,莲须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晚饭后少饮水。 二诊 2016年2月23日。服药后,尿频明显改善,夜尿减少(4~5次),周身乏力也有所好转,大便仍黏腻不爽,舌淡红,舌边少量齿痕,苔薄白,脉沉。治疗原则不变,初诊方改党参为30g以加重补气健脾之功,加白豆蔻12g、薏苡仁18g以化湿行气。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 2016年3月2日。尿频基本缓解,夜尿1~2次,偶有乏力,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治疗原则不变,二诊方去砂仁。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 2016年3月9日。患者无明显不适,诸症状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嘱继服三诊方7剂以巩固疗效。 二、按语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名医李杲所著《脾胃论》,长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此方适用于脾胃亏虚之脾胃病及中气下陷所致内脏下垂等疾病。然尿频是一种症状性描述,属于功能性改变,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认为本病多为中气下陷所致。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党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山药、莲须、益智仁健脾固肾,共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全方合用,使中气得补、统摄有权,肾气得固、封藏功能恢复,则尿频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