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作者: 雷家宏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2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ISBN: 9787100152945

作者简介

雷家宏,湖北随州人,1985 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12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5年评为副研究员,2001年评为研究员,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调入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民俗文化)史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内容简介

一、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 从行政建制来说,乡和里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若干里组成乡,若干乡形成县。但乡和里并不是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它是由家庭组合的村落构成的。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是一里,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分成若干个里。何谓村落?据成书于明正德元年(1506)王鏊(ào 傲)撰《姑苏志》卷18《乡都》解释说“若郊外民居所聚谓之村”,这就是说城邑之外的广大乡村居民的聚居点就是村落。中国古代乡村居民都习惯于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定地域之内,几户、几十户、几百户乃至上千户的居民,比屋而居,烟火连接,组成一个村落,正如宋代陆游诗所吟,“数家茅屋自成村”,“数家鸡犬自成村”。这种村落, 北方叫“庄”、“屯”, 南方多叫“塆(垸[yuàn,院])”、“冲”等等。村址的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临水自成村。”(《剑南诗稿》卷46)马远《山居小景》云:“何处人家水绕门,白沙翠竹自成村。”(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3)水源是村落形成的重要条件。《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的奏疏说:“(黄河)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福建闽清县六都有五台山,山之半里许,地势较平坦,溪水环绕,“一曰前隔,一曰里隔,居民数十家,自成村落”(民国《闽清县志》卷1《山川志》)。据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的调查,河北定县东亭社区的62 个村大半是河流经过的地方,距离河流远的也不过二三里。 平原地区往往依高阜而居,或百余家或数百家组成一个村落,可以免遭洪水的侵袭。村落与村落之间,都相隔一定的距离,其间是属于附近各村的土地、山林和水域。这样的村落,星罗棋布,散布在辽阔的乡村大地之上。村民世世代代在村落里劳动、娱乐、繁衍。 在乡统里、里临民和保甲制的统治模式之下,一里一乡或一保一都即由若干个这样的村落组成。据王鏊的《姑苏志》记载,长洲县19 个乡共有104 个村,昆山县6 个乡共有79 个村。又据明初《无锡县志》记载,该县21 乡统辖60都、585 保,大约一个村落即为一保,也有少数村落分成二保。这是江南的情形。中原和北方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如陕西洛川县:“居民零星散处,或十余家为一村,或三五十家为一保,多至百余家为一镇。”(嘉庆《洛川县志》卷1)所不同的是,江南的村落一般较大,北方的村落一般较小。据道光《直隶定州志》卷6 至卷7《地理·乡约》记载,定州共有38里,所领村约440 个,其中忽村里所属村多达29 个,永顺里和大兴里各有1 村。每村民户多寡不一,有二三百户的,也有十来户的,以数十上百户的村居多。从村落的分布上讲,江南的村落比北方的村落要密集。 对村落一般状况的认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朱陈村》诗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素材。朱陈村距离徐州古丰县100多里,民风淳厚,自给自足,“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白氏长庆集》卷10)。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的聚族而居的村落。类似“朱陈村”情形的村落不在少数。如清代苏州府各地“凡嫁女娶妇皆近村,比境如古朱陈之类”(同治《苏州府志》卷3《风俗》)。 就大多数村落而言,内部居民的身份和社会组织的构成,南方和北方, 山区和平原, 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 大村和小村, 此乡和彼乡,情况也存在差异。不过一般说来,一个有数十户的中等以上的村落的居民,除多数是贫苦农民之外,还有少数地主富农,他们占有全村绝大多数土地,村中的农民大多是他们的佃户或雇工。较大的村落,还有少数为村民服务的手工业者,“鼓刀当炉,以供村民日用之需”(道光《施南府志》卷10)。这些从事金、木、土、陶之工的手工业者,大多由“农不兼织”的村民担当,或锻造铁器、制造耒耜,或营建房屋、修补器皿,并未脱离农业生产。村落中如果有公共的堰塘、水渠等水利设施,则还设有少量的专门管理人员。有的小村,管理水闸蓄水泄水的人员,一般由有田产者轮流充当。村落居民聚族而居的现象十分普遍,“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66 页)。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姓一族,有些大的家族还蝉接聚居于附近几个村落。像王家塆、李家冲、张家堡、赵家屯之类的村落,就是这种单一家族聚居的村落。也有不少几姓交错而居的大村落,但其中必定有一姓是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这些村落起初大多仅是一家一户定居,以后人口繁衍,逐渐发展成大家族。安徽宁国地区虽为山邑,但人烟稠密,“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其次不下数千,即最少亦三二百人,男妇大约相等。族各有祠,每春冬必合祭以相联属”(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 聚族而居以南方农村为盛。《清朝经世文编》卷58 载清乾隆时陈宏谋的话说,福建、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每一个家族都建有祠堂。福建闽清县五都有一个地方名叫塔庄村,地方平坦,溪流环之,占一县溪山之胜,“为黄氏聚族处”。闽清县六都玉坂村一望平坦,中夹一溪,东曰溪东,西曰溪西,村落有千余家,“为刘氏聚居地”(民国《闽清县志》卷1《山川志》)。江苏苏州地区兄弟分家不远徙,祖宗庐墓永相依,因而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往往以其姓名其村巷焉”(同治《苏州府志》卷3《风俗》)。 从这里开始了解乡土中国 中国历史上,乡和里一般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乡里是人们的一个最基本的活动范围,乡里生活是古代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心。通过本书,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对祖先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就会在大胆地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促进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