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精)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现任京瓷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日航名誉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现在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设立了一个像诺贝尔奖一样的国际奖项——“京都奖”。
内容简介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 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 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 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 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 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 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 ,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 。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 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 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 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 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 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 ——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 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 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但同 时又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 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 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 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 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 达得十分清楚。 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 ,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 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 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 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 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 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 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 ,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 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 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 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 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 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 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 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 劳动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本章开头所提到的 ,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劳动是“必要之恶” 。因而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 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 人生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 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 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