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画传/文化的记忆丛书

茅盾画传/文化的记忆丛书
作者: 刘屏|主编:朱法元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5.10
折扣购买: 茅盾画传/文化的记忆丛书
ISBN: 9787210041832

作者简介

刘屏,男,1953年生于北京。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重点从事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巴金漫话》、《狂飙少年郭沫若》、《东方芦笛艾青》、《西景明》、《黄牌警告“中国”》、《车轮下的黑十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等数百万余字。现任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内容简介

1 1896年7月4日,江南水乡一个暑热的日子。 浙江桐乡县乌镇观前街,一栋朝南老屋二楼的临街房子里传出了新生 婴儿的啼哭声,经商行医的沈家,添了一个传续薪火的男孩儿,生活,又 有了新的内容。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日后能成为20世纪闻名世界的文坛巨匠— —茅盾。 茅盾,原名叫沈德鸿,字雁冰。还有个小名叫燕昌。他出生时,沈家 正是当时乌镇充满了书香气的大家庭,几代士大夫风范,祖父辈还在镇上 经营着“京广杂货店”、“‘泰兴昌’纸店”两家店铺,虽然不是太景气 ,但维持一家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 2 茅盾的父亲叫沈永锡,是一个挺有才华和抱负的青年,虽然自幼学的 是八股文,16岁即中秀才,但内心深处对这种“之乎者也”的旧学十分厌 恶,而对声光电化等新学充满了兴趣。清朝政府日趋严重的腐败昏庸,使 他背弃了长辈为他规划的考科举入仕途的安排,而是拜倒在他的岳父、当 时名扬一方的妇科名医陈我如门下,学起了中医,想在日后当一名悬壶济 世的中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才实学,谋生养家拯民强国。 沈永锡结婚那年,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清政府中投降派的丧 权辱国割地求和的行为,他和很多青年人一样都义愤填膺,感慨万分。虽 然他们身在远离大都市的水乡小镇,但订阅的进步报刊却为他们打开了另 一扇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门窗,他们都拥护变法维新,认为只有“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走出禁锢,学习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才能做到实业救 国。 沈永锡的这些进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年茅盾的人生和思想 发展,他鼓励幼小的儿子“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1905年,沈永锡因 骨痨去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叮嘱两个幼小的孩子:学好实科,振兴实 业。 那一年茅盾9岁,弟弟沈泽民5岁。 3 如果说父亲是童年茅盾人生和理想的规划者,那么母亲则是他人生j蹯 上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茅盾曾充满感激地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母亲姓陈,名爱珠,1875年生。 出身名医世家的她,因为母亲多病无暇照料,很小就寄养在膝下无子 女的姨母家。她在得到姨夫姨母钟爱和悉心照顾的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 教育。姨夫是文化人,亲自教她四书五经,还让她看《唐诗三百首》《古 文观止》《烈女传》等书籍,姨母则手把手教她缝纫、烹调等家庭主妇必 备的女红。爱珠聪明伶俐,往往一点就透,一学就会,这让两位大人得意 万分,遇事就讲,逢人便夸:“朝廷如开女科,我这姨甥女准能考取秀才 。” 爱珠到14岁那年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由于父亲经常出诊,时常三五 日才归,母亲身体又不好,主持陈府家务的重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小 小的陈爱珠肩上。安排家中上上下下主人佣人的吃饭,照顾生病的母亲和4 岁的弟弟,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如此繁杂的一切竟被她管理得井然有序 。家里镇上的人们,对这位治家有方的陈家小姐从心底里佩服,远近有身 份地位的殷实人家都渴望娶这么一位心灵手巧、知书达理、办事干练、治 家有方的姑娘做儿媳妇。 这一幸运最终落在了沈家少爷沈永锡的身上。两人结婚后,陈爱珠又 从丈夫那里学到了开明的处事态度和维新的思想,成为一名生活在封建家 庭中却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女性。 在茅盾童年的记忆里,跟着母亲回外祖父家生活的日子更多些。年老 的外祖父经常外出出诊,难顾及家里的事,外祖母身体不好,无力料理家 务,她的弟弟又年少多病,仿佛一切都离不开勤快的妈妈陈爱珠。幼小的 他,总是像一个小尾巴似地跟在妈妈的后边,脚步匆匆地来往于车溪河两 边以及那片葱葱郁郁的桑叶地旁。 茅盾5岁了,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 妈妈对爸爸道:“燕昌该上学了。” 爸爸想想后说:“我看还是先不去,先在家里读私塾吧,咱们自己教 。你看怎么样?” 母亲点点头同意,她知道这不是丈夫一时之举,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 后的想法。 读书的教材是沈永锡精心挑选的,母亲负责每天亲自教授。一个字一 张图地教小德鸿读一本叫《字课图识》的书,很快就读完了。父亲又找来 一本《正蒙必读》,母亲则一笔一画地从中抄下《天文歌略》和《地理歌 略》让儿子背诵,也读会了。父亲又根据《史鉴节要》编了一本文言浅近 的历史课本,让母亲从三皇五帝开天辟地讲起,他一边编,母亲一边教, 直到德鸿上了镇上的第一所小学。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