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员工熟读弟子规

好员工熟读弟子规
作者: 周秀菊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96
折扣购买: 好员工熟读弟子规
ISBN: 9787115232090

作者简介

周秀菊,河北藁城人,副教授,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在读。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厅级、市级等课题5项,编撰《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等4部著作,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同时,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研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尤其是将传统国学精华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本土特色和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培训体系。

内容简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诗经》里就这样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 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千心万苦呵护我们长大成人,教育我们做人处事的道 理,这种恩德就像无尽的天空一样浩大,想要报答也报答不尽,因此,我们 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 规范。通常来说,孝敬父母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 关爱父母,为父母养老及送终等。在我国,孝敬父母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 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1l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就 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有关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则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以前。 在西周时期,王朝统治者就开始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十分重 视对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 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朝中则忠于君 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说,大夫一级的贵族 官员,七十岁时就要把自己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周朝不仅提倡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具体包括朝 廷与地方两个层次。 当时,周朝的天子通常都会定期去太学视察,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 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而各地方政府,则每年都要定期 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12500户为 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在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60岁以上 的老人通常都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会享受到来自晚辈们的伺候,还会 依照年龄的大小被奉上不同的美食,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就越会丰 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就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和谐社会风气。 在周代,朝廷还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实行比较优惠的政策。据《礼记·王 制篇》记载,满50岁的老人,可不再服劳役,也可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 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并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 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这些规定都是给予老年人的一些优待,以免除其家庭的一些负担,从而 让其家人安心地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尊老敬老方面,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 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 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重孝之风的盛行几乎成了最鲜明 的文化特点。 可以说,“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 历代帝王的提倡,可谓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秦朝以后,历代帝王也非常注意从正面引导民众遵从孝的理念,官修正 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用来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的。在“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以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 ”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 ,但《论语》、《孝经》却不可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 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惟一一部由帝王亲自注释的儒家经典学说。 到了宋朝以后,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 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清代康熙、 乾隆等朝也极力提倡孝道,当时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以昭示尊老敬贤的教化。 综观古今历朝历代,其法令中都有这些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 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 为十大恶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到官府严 厉处治,甚至会被处以极刑。 《弟子规》中的孝,其核心是教导我们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父 母给了我们生命,那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去报答、尊敬父母,这 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必然行为。 如今,《弟子规》中所说的这种孝敬父母的美德,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却 已鲜有表现了。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场景:吃完饭后,为人子 女者扭头看电视或出门会友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 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子女们品尝,为人子女者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子女一旦 生病,父母就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为人子女者却因为各 种原因很少问候。 当然,在如今,我们大可不必像古人那般“刻板”地孝敬父母,我们完 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古人有关孝的理念付诸于现代生活的实践。比 如,在和父母讲话时,态度要恭敬,语气要亲切;在父母教诲自己时,即便 对有些教导你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能让父母生气,更不能 对父母乱发脾气;平时出入家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大致回来的时间 ,以免老人挂念;吃饭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为父母盛饭; 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请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 福,并做一些让他们高兴的事;父母身体不舒服时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 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尽 量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弟子规》指出,做人一定要讲究诚信。孟子说:“言而有信,人无信 而不交。”信用是一种承诺,一种保证,就是一诺千金,做人最根本的一条 原则便是讲诚信。诚信,就是要说真话、道实情、守信用、讲信任、说话算 话。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诚信二字可谓有着较深厚的历史积 淀。因为讲诚信,刘备实现了自己的真言:“我得军师,如鱼之得水也。” 他充分信任、重用诸葛亮,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样因为讲诚信,诸葛亮 知恩图报,辅助后主,力保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因为讲诚 信,关羽铭记“桃园结义”的誓言,“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 ,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刘备身边。人们崇拜诸葛亮,敬仰关羽,就是崇拜 、敬仰他们这种诚信为人的可贵品质。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都不能离群索居地生活,人和人之间总需要有顺畅 的交流、沟通,彼此寻求寄托与抚慰,这是对个体存在的认证,更是对生存 状态的肯定。而彼此认同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彼此信任、互相接纳、多元 包容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别人都信守承诺,但我 们至少自己要能够做到真诚守信、信任他人。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信用的核心是强调忠诚——朋友 的信义、妻子的忠贞、人臣的忠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包括了一个人 的资信记录,是指一个人负责任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道德人品问题。信用 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人成 功的必备品德。 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华人首富李 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 算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 的,这些都是我为人守信的结果。”一个具有诚信的人,他的一生将因此受 益无穷。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 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到学校上班,期间,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 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 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就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于是,全校师生掀起了读书热潮,连校办幼儿园里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 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学生打电话给校长:“ 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 ,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往常一样,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 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没有在公路上爬,而是在 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的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 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 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敬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 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必然会举步维艰,无人肯 与其交往,更谈不上双方合作。可以说,信用是人生的通行证,也是人的第 二生命,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履行,如果做不到,就不要 随便许诺。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他的事业将 会注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丰富多彩。“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 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诚”是率真心、真情感,“诚”是择善固执,“诚 ”是用理智抉择真理以到达不疑之地,不疑才能断惑,“不诚无物”就是这 个道理。而“信”是指智信,不是迷信、轻信,这种“信”依赖智能的抉择 达到不疑,并且坚定地执行。 现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取得信任,就应该像 《弟子规》中所讲的那样要讲究诚信。要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为人处世 的基本准则不会变,也不能变。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