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案例式规划教材)

城市广场设计(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案例式规划教材)
作者: 编者:欧阳丽萍//谢金之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5.30
折扣购买: 城市广场设计(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案例式规划教材)
ISBN: 9787568029759

作者简介

欧阳丽萍:女,籍贯江西,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理论及实践。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作品十余篇。其中论文曾荣获2017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展览,并荣获2016年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青年设计师”作品双年展、“第五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谢金之:江苏扬州人,毕业于扬州大学,现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及实践。先后在设计艺术、艺术探索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艺术展演大赛等国家、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近十次,主持参与江苏省哲社课题2项,论文《论“无装饰”之美》在第六届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主题论文征集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主持参与设计实践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占地面积普遍比以往广场的要大,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人为的视觉秩序和雄伟壮观的艺术效果。城市空间的规划强调自由的曲线形,塑造一种具有动态感的连续空间。这个时期的广场类型,多为对称式。注重构图的完整性,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等古典美学法则被广泛地运用,追求完美的广场形状、平缓而舒适的空间尺度和比例,设计手法娴熟巧妙,空间艺术完美成功,科学性、理论化程度明显得到了加强。新建广场讲究采用立体空间设计。广场尺度的大小、景色的配合、周围建筑物的形式、格调,要做到内外结合,虚实相济。广场的功能使用上表现为公共性、生活性和多元性。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有意大利锡耶纳、圣马可、佛罗伦萨和维罗纳等的广场(图 2-20 ~图 2-23)。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广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并且今天的情况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流、交通、建筑等方面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城市广场设计重视综合运用城市规划、生态学、建筑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追求功能的复合化、布局的系统化、绿化的生态化、空间的立体化、环境的协调化、内容与形式的个性化、理念的人性化。可以说,城市广场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 欧洲城市的发展历经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漫长的时期,城市广场的形式及设计原则也伴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地变化。中世纪宏伟、庄严、象征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的“君权至上”的设计方法,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由宽阔笔直的大街相连的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为极少数贵族们带来了满足和快乐,也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体验,当时的这种设计理念迎合了贵族和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城市经济功能的膨胀,“技术至上”的设计理念大行其道,仅看重物质化的城市形态、结构和城市空间而忽视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忘记了城市广场最终是城市人民的广场。城市广场的设计、布局、规模、设施及审美,均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21世纪更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尊重人、关心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图 2-24)。 从欧洲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等的发展脉络中可以发现,人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促使城市广场形成,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影响城市广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更进一步说,统治阶层直接决定了城市广场的发展方向。人的社会需求只要求城市广场具备集中的空间,封闭与否、规则与否、对称与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宜人的尺度,丰富的活动空间。随着统治者权力集中,市民的社会地位趋向从属,城市广场已经不再是重视社会下层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完全成为统治阶层纯粹的“摆饰品”,甚至成为巩固或抢夺政治权力的政治工具。因此,这个时候的城市广场注重的是严格的空间形式,讲究的是宏大、规则、对称、轴线,这些都强烈地体现出统治阶层的权力和统治欲望。当国家政体愈具民主色彩时,城市广场愈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积极意义,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广场是一个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就是指“集中一切非官方的东西,在充满官方秩序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世界中仿佛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力,它总是为‘老百姓’所有的。”目前中国在广场建设中亦存在的盲目求大、缺乏地域特色、经营管理不到位,甚至割裂城市历史文化的误区。针对这种乱象,本书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著名广场,并道出广场设计奥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