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南京云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作者: 王宝林|主编:王文章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40
折扣购买: 南京云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ISBN: 978750395252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五节 云锦的新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南京云锦古老的技艺已经失传, 许多优秀的传统老纹样也零落散失。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 为了保存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为了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对南京云锦技艺的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在 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南京云锦很快恢复生产和销售。 1953年,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这 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一次大检阅。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先后参观了展览。南京 云锦业送展的作品中有一件“大红地加金龙凤祥云妆花缎”,这件 彻幅的金龙彩凤妆花缎料,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引起了各界参 观者的兴趣和注意,大家都赞叹不已。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中 央及有关专家更是给予热情关注。展览会闭幕后,华东军政委员 会文化部根据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专门颁布了挖掘、整理、研究 南京云锦等民间工艺美术遗产的指示。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处(市 文化局前身)根据指示的精神,结合本地具体情况,确定拯救已濒 临人亡艺绝的南京云锦。 1954年6月,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抽调了局美术组的部分 美术干部,吸收了云锦技艺水平甚高的张福永(1903—1961)、吉 干臣(1892—1976)两位老艺人(新中国成立后仅有四位老艺人健 在),组建了“云锦研究工作组”,对南京云锦进行有计划的艺术整 理和研究工作。文化事业管理处邀请了在宁的我国著名工艺美术 家、美术教育家、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1896—1963)教授担任 名誉组长,负责对云锦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当时陈之佛的两位研 究生张道一、李有光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文化事业管理处美 术组组长何燕明兼任云锦研究工作组组长。 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 不要搞掉了。”“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 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老艺 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 学院,召集会议。”(毛泽东1956年3月4日在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 汇报手工业情况时的部分讲话,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1957年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出席“埃及艺术展览会”开幕 式,并参观了展览。在两块织造精美的绿色埃及锦缎前,周总理 站住了,他问庞薰栗(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委会主任,1906— 1985):“中国是丝绸古国,现在也有这样的织锦技术吗?”庞先生 答道:“现在我国大多数织锦已经变成现代工艺了,只有南京云锦 还保留着传统工艺。正巧,有一个南京来的同志,刚做过云锦保 护工作,也在这儿。”说完,张道一便被拉到了周总理面前,张道 一向总理汇报了南京已在抢救云锦的情况。总理听后紧紧拉住张 道一的手嘱咐道:“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回去告诉做云锦的同志, 不要断,要做下去。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 扬光大。”张道一将总理的叮嘱写信告诉陈之佛教授,陈之佛非常 兴奋,并表示:建立云锦研究所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1957年3月,陈之佛教授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上,为南京云 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再次呼吁:“早在1956年6月,云锦研究工作组 就拟订了筹建‘云锦研究所’的规划,由于经费无着落,工作也无 法开展。后与中央有关部门联系,得到中央的极力支持,已于去 年(1956)12月拨到50000元开办费。但到现在,听说经常费用的 来源还未得到解决……”陈之佛在省人代会上的呼吁不久就有了回 应,中央手工业管理局把南京云锦的研究工作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并拨出了专款。 1957年12月,经过筹备,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南京云 锦研究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工艺美术专业研 究机构。从此,南京云锦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 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多年来,几代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江泽民、李鹏、吴 邦国、李瑞环、谷牧、宋平、李铁映、李岚清、尉健行、李长春 等中央领导以及文化部、 、科技部、轻工业部、文物局等 领导及江苏省、南京市的主要领导人对南京云锦的发展给予了积 极的支持和帮助。李先念同志在任国家主席期间,在北京家中仔 细观看了赴京参展的南京云锦,并听取了汇报,勉励科研人员继 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务必把南京云锦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对南京云锦给予了极大 的关心和支持。陈之佛教授于1932年定居南京,但他与南京云锦 的缘分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结下的。他虽在学问上所涉甚广,却始 终对染织工艺保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引以为荣的 南京云锦,更是关心。陈教授说:“云锦是我国丝织历史的最后一 个里程碑,也是艺术成就的一个高峰。”1954年成立的云锦研究工 作组,陈之佛教授就担任了领导,在他的领导下,云锦研究工作 走上了正轨。为了筹建云锦研究所,陈教授花费了很多心血。1957 年3月,他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议,并撰文呼吁,指出 成立云锦研究所已成当务之急,他着急地说:“云锦图案设计目前 仅存两位老人,年龄均在六十上下,身体均不健康,如果不及早 把他们几十年来的创作经验继承下来,传授给青年一代,云锦的 发展前途是不堪设想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之佛教授对 云锦事业的关心,对云锦发展的急切心情。试想,一位德高望重 的学者,如此细心地关心着一项工艺的命运,甚至考虑它的产销 关系和艺人待遇等等,是何等不易、何等可贵!今天的南京云锦 研究所,已经成长壮大,并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每当云锦研究 者们谈起当年创业,总是怀念陈教授,痛惜他过早离去。 著名文博专家夏鼐、王子于等人也情系南京云锦,他们不仅对南 京云锦研究颇有心得,而且大力支持、帮助云锦的开发利用,对研 究复制古代丝绸文物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导,丝绸文物复制前的 考证、复制后的鉴定,几位专家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身来指导。 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文物局长期关心、支持南京云锦的研 究与发展。1998、1999年科技部、文物局领导都分别来到南京云 锦研究所视察,制订下一步南京云锦的发展方向,并表示,将继 续支持南京云锦的发展。近年来,文化部领导以及中国艺术研究 院的领导更是对南京云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关怀。 1998年,李鹏委员长来云锦研究所视察参观,肯定了研究所 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并亲笔题词“保护传统工 艺,开发南京云锦”,给全所同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江苏省、南京市的主要领导也对南京云锦这一代表南京地区独 特历史、文化和科技的优秀传统民族工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支 持。多次来到云锦研究所视察、指导工作,对阻碍云锦事业发展 的一些棘手问题分别予以解决。市科委、市财政局每年都有一定 的科研经费支持云锦的科研工作。 一些大专院校、相关研究单位及文博部门的人士对南京云锦也 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清华大学美术学 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 大学、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北 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工 作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他们无私的奉献,只为了一点,就是要帮 助南京云锦事业的光大,使这一古老的中华国粹在新的历史时期 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 社会民众,特别是许多“老南京”,对南京云锦有着很深的感 情,他们经常来到云锦研究所,为云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出谋 献策。一批批海外华侨回南京一定要带走一块云锦作为永久纪念。 他们把云锦看做是南京的象征、祖国的象征。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有党和政府的重视、专家学者的帮助、 社会各界的支持,南京云锦一定会后继有人。 P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