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作者简介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内容简介
自2006年起,我在浙江从事宋元明墓葬的调查与 发掘,曾经主持过武义南宋徐谓礼墓、黄岩南宋赵伯 沄墓、武义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等重要墓葬的工作 。2017年2月,我在“一席”所作题为“寻墓记”的 演讲,是我多年来对浙江南宋墓葬的框架性思考。唯 囿于时间所限,话题未能充分展开。 从接到“一席”邀请那天起,对公众讲什么内容 ,颇费思量。后来,我决定放弃考古生活八卦、工作 花絮、重大发现的叙述模式,选择了几乎“纯学术” 面向的话题。这是冒险的决定,但值得尝试。演讲中 诸如“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就是上坟”之类的 段子,虽为活跃现场气氛临时加入,貌似自我调侃, 其实也算客观描述,因为对一个考古工作者而言,古 墓葬确实是日常工作中最常遇见的文物类型。 我决定整理演讲稿,丰富其细节,完善其表述。 生活段子之类,或有媚俗之嫌,一律删去。演讲中偶 尔夹杂的闲笔,以见我对生活、社会一贯的温和嘲讽 ,绝非刻意“媚雅”,则仍其旧,以酌情保留说话时 的机锋与口语痕迹。 一 地下墓室 南宋墓葬的地下墓室,有三种类型:土坑墓,砖 室墓,砖(石)椁石顶墓。 土坑墓,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的长方形墓坑。这 种形式,古今通行。在浙江,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马家 浜文化即已出现。 砖室墓,土坑里面包砌砖室,其上设置半圆形拱 顶,即砖室券顶墓。在浙江,滥觞于新莽时期,东汉 中期后逐渐盛行,为历代承袭。 砖(石)椁石顶墓,先在土坑里面包砌砖室或以条 石砌筑石室,其上覆盖以横贯的石板,呈长方体“盒 子”状。这种墓室,约于北宋中期前后在江南出现, 至南宋,蔚为主流,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大理学 家朱熹为长子朱塾治丧,即采用此种墓室,“其圹用 石,上盖厚一尺许,五六段横凑之,两旁及底五寸许 。内外皆用石灰、杂炭末、细沙、黄泥筑之”(《朱 子语类》卷八十九)。 石椁石顶墓,不求体量大小,但求“盒子”能容 棺即可。《朱子语类》载朱熹与弟子问答,以为“墓 圹仅可容椁”可免盗掘之灾。但是,石顶墓讲究深埋 、坚固、密闭与防腐。 江南“水浅土薄”,地下水位高,深埋与防水是 一对矛盾。朱熹在福建泉州、漳州所见墓多浅葬,但 时人并不普遍认同,以为“盖凡发掘者,皆以浅葬之 故”,若遇洪水泛滥或土地耕作,浅葬更易遭到陵谷 变迁。既要深埋,又要防水,墓室必求密闭。 如何密闭?墓室不大,置入棺木后,室内空隙有 限。在空隙中注入“三合土”,黏土、石灰、沙子, 拌以松香、糯米汁等,把墓室整体浇灌于地下。朱熹 称之为“灰隔”,《朱子家礼·葬礼》“作灰隔”条 :“穿圹既毕,先布炭末与圹底筑实,……石灰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