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青少版)/一生必读的经典世界10大名著

名人传(青少版)/一生必读的经典世界10大名著
作者: (法国)罗曼·罗兰|主编:创世卓越|改编:纪江红
出版社: 北京少儿
原售价: 15.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名人传(青少版)/一生必读的经典世界10大名著
ISBN: 9787530118962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1915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的浪潮波及全欧洲。这一大事占据了 贝多芬的全部身心。波恩大学进步开放,是各种新思想交流碰撞的熔炉。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学者厄洛热·施奈德讲授德国 文学。当获悉法国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时,施奈德在讲坛上朗诵了一首慷慨 激昂的诗歌,鼓起了学生们对革命如醉如狂的热情。次年,他又印行了一 部革命诗集。贝多芬和埃莱奥诺雷预订了这部诗集。 1792年11月,战事蔓延到了波恩,贝多芬被迫离开了故乡,搬到了音 乐之都维也纳。贝多芬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去世。贝多芬师从海顿 学习音乐,前后大约半年的时间。海顿正处于自己的创作高峰,终日忙碌 ,无暇传授贝多芬更多的音乐知识,贝多芬只是从海顿那里学到了多声部 音乐的一些初级知识。当贝多芬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三部三重奏作品后,海 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考虑,竟然劝贝多芬放弃出版这些作品。这引发了两 人之间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贝多芬23岁时,奥地利画家施泰因豪泽替贝多芬画了一幅肖像,这幅 肖像把贝多芬当时的面貌表现得相当准确。一张严峻的脸,充满野心的火 焰。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一些。画面上 ,他面孔削瘦,身材笔直,一副睥睨一切的目光。 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 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战胜困难。二十五岁!不是 已经临到了吗?就在这一年上,我的才能应该充分显露出来了。” 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1795年3月30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 行了首场钢琴演奏会,取得了不小的反响。但也有些观众认为贝多芬行为 举止粗野傲慢,神情抑郁压抑,还带着非常强烈的口音,不可能获得更大 的成功。 但贝多芬掩藏在骄傲之下的善良,只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他写信 给韦格勒叙述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 境,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需坐在书桌前面工作;顷刻之间便解决 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美好。”随后他又说道:“我的艺术应当为穷人 们作出贡献。” 这段时期,贝多芬受着爱国情绪的鼓动。在1796年与1797年,他把弗 里贝格的音乐谱成音乐:一首是《行军曲》,另一首是《我们是伟大的德 意志民族》。此时,大革命已征服了欧洲,也征服了贝多芬。从1798年起 ,虽然奥匈帝国和法国的关系十分紧张,但贝多芬和许多法围人有着亲密 的交往。他拥护共和的信念日益坚定,并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