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小故事大智慧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 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 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 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 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 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大臣胡龅告诉过我一件事, 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看到有人牵着牛从殿下 走过,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 ‘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 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 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 ’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 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 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 ,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 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 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 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 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 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 ,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铺财才用羊 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 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 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 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 ,君子总是远离厨房的。” 宣王很高兴地说:“是啊,我自己这样做了,反 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听您 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 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 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 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 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 ,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这是为什么呢?一根羽 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 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 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啊。 ”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 ,这人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 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 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 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 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 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齐宣王虽然很委婉含蓄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 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 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 的。而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讲的是 “王道”,也就是不靠军事力量、不靠战争称霸天下 ,而是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 天下人心归服。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