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丹凤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作者: (民国)张恨水|编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总主编:卢海
出版社: 南京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丹凤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ISBN: 9787553321707

作者简介

张恨水(1**5-1967),现代**报人及作家。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写作,成就卓著,创作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纸醉金迷》《夜深沉》《巴山夜雨》等中长篇小说一百多部,深*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不仅是现代文学**重要的多产作家,而且是畅销书作家,有“章回小说大师”“中国大仲马”“民国**写手”等美誉。

内容简介

**章 诗人之家 “领略六朝烟水气,莫愁湖畔结茅居。”二十年 前,曾送朋友一首七*,结句就是这十四个字。但到 了前几年,我知道我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姑不问生于 现代,我们是不是以领略烟水为事,而且六朝这个过 去的时代,那些人民优柔闲逸、**及空虚的自大感 ,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其实事隔千年,人民的性格也 一切变迁,就是所谓带有烟水气的卖菜翁,也变成别 一类的人物了。这话并非我出于武断,我是有些根据 的。前几年我家住唱经楼,紧接着丹凤街。这楼名好 象是很文雅,够得上些烟水气。可是这地方是一条菜 市,当每*早晨,天色一亮,满街泥汁淋漓,甚至不 能下脚。在这条街上的人,也无非*鸣而起,孳孳为 利之徒,说他们有铜臭气,倒可以。说他们有烟水气 ,那就是笑话了。其初我是烦厌这个地方,但偶然到 唱经楼后丹凤街去买两次鲜花,喝两回茶,用些早点 ,我又很感到兴趣了。唱经楼是条纯南方式的旧街。 青石板铺的路面,不到一丈五尺宽,两旁店铺的屋檐 ,只露了一线天空。现代化的商品也袭进了这老街, 矮小的店面,加上大玻璃窗,已不调和。而两旁玻璃 窗里猩红惨绿的陈列品,再加上屋檐外布制的红白大 小市招,人在这里走象卷入颜料堆。街头一幢三方砖 墙的小楼,已改为布店的庙宇,那是唱经楼。转过楼 后,就是丹凤街了。**个异样的情调,便是由东穿 出来的巷口,二三十张露天摊子,堆着老绿或嫩绿色 的菜蔬。鲜鱼担子,就摆在菜摊的前面。大小鱼象银 制的梭,堆在夹篮里。有的将两只大水桶,养了活鱼 在内,鱼成排的,在水面上露出青色的头。还有象一 捆青布似的大鱼,放在长摊板上砍碎了来卖,恰好旁 边就是一担子老姜和青葱,还很可以引起人的食欲。 男女挽篮子的赶市者,侧着身子在这里挤。过去一连 几家油盐杂货店,柜台外排队似的站了顾客。又过去 是两家茶馆,里面送出哄然的声音,辨不出是什么言 语,只是许多言语制成的声浪。带卖早点的茶馆门口 ,有锅灶叠着蒸屉,屉里阵阵刮着热气,这热气有包 子味,有烧饼味,引着人向里挤。这里虽多半是男女 佣工的场合,也有那勤俭的主妇,或善于烹饪的主妇 ,穿了半新旧的摩登服装,挽了个精致的小篮子,在 来往的箩担堆里碰撞了走,年老的老太爷,也携着孩 子,向茶馆里进早餐。这是动乱的形态下,一点悠闲 表现。这样的街道,有半华里长,天亮起直到十点钟 ,都为人和箩担所填塞。米店,柴炭店,酱坊,小百 物店,都在这段空间里,抢这一个*忙时间的生意。 过了十二点钟人少下来,现出丹凤街并不窄小,它也 是旧街巷拆出的马路。但路面的小砂子,已被人脚板 磨擦了去,露出*蛋或栗子大小的石子,这表现了是 很少汽车经过,而被工务局忽略了的工程。菜叶子, 水渍,干荷叶,稻*梗,或者肉骨与鱼鳞,酒了满地 。两个打扫夫,开始来清除这些。长柄竹扫帚刷着地 面沙沙有声的时候,代表了午*。这也就现出两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