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
作者: 邓野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
ISBN: 978750972784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 推出 中日战争由国、共、日三个参战方,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三方 之间,国共两方既合作又对立,双边关系通常是不确定的。 1943年春夏之季,因蒋介石预测日军将北上进攻苏联,为此,蒋曾几 度企图对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行动。这样,国共关系发生了一次严重 的政治危机,中共方面称之为第三次反共高潮。当年6月,中共谈判代表周 恩来、林彪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国共谈判就此中断。 关于此次政治危机的起因,毛泽东这样研判:“蒋介石估计欧洲第二 战场不易开辟,德再攻莫斯科,日必攻苏,因此调兵遣将准备向我进攻。 ”毛之所言,就是指一系列战略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国共关系构成的 影响。毛的意思是,由于欧洲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为此,德军便可以 不受牵制地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在德军的猛攻之下,日军便有可能配合德 军北上进攻苏联,从而对苏联构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问题在于:日军一 旦北上攻苏,为避免战线过长,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必然采取收缩 态势,放松对国民党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蒋介石便可以腾出手来,集 中力量解决中共。此即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由来。 在毛泽东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关系当中,事情的源头出自欧洲第二战 场未能开辟。 1943年11月21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在随后发 表的开罗会议公报当中,宣布将澎湖、台湾、东北归还中国,并且规定日 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接下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在其后 发表的德黑兰会议宣言当中,三国宣布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德军采 取军事行动。此言之意,等于宣布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意味着德军将遭到苏军与美英盟军的双重打 击,这样,德军的战败实际上已成定局。而在德军将肯定战败的条件下, 意味着日军已不可能配合德军北上攻苏。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日军将肯定 放弃攻苏的条件下,其在中国战场又将采取怎样的战略行动?对此,国共 的两位主帅迅速作出各自的研判。 1943年12月10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判断:“自德黑兰会议宣言公 布后,暴日自将合理推论,以为联合国全部军力,实际将用于欧洲之前线 ,如此则中国战区可任暴日机械化空、陆部队集中全力之驰驱矣!而暴日 之战略,在未来之一年期间,得先从容解决中国问题,预料不久期内日寇 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蒋电的意思是,盟军主力投入欧洲第二战 场,那么,在东方战场必然削弱对日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日军便可“ 集中全力”在中国战场发动进攻。蒋的结论是:1944年,日军“必对华发 动一全面之攻势”。 1943年初,英美宣布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为此,蒋介石出版了《中 国之命运》一书,宣扬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年末,尽管开罗会议宣布 将台湾等地归还中国,但蒋却再也兴奋不起来,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 蒋已预感到大祸将至。 此时此刻,蒋之所思与所虑,几乎完全处于毛泽东的掌握之中。蒋于 12月10日致电罗斯福,差不多同一时间,12月16日,毛泽东致电中共北方 局代书记邓小平,判断:“开罗会议打击了日本诱降(但未最后放弃),堵 塞了蒋介石寻求妥协之门,给与澎湖、台湾、满洲支票,可能招致日寇正 面进攻之祸。德黑兰会议肯定开辟欧陆第二战场,与蒋希望快在太平洋反 攻相违背。故蒋此次由开罗飞返重庆,不及前次废约之大吹大擂、兴高采 烈了。时局于抗日、革命是极为有利的。”废约指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 约。 毛电所指,就是开罗、德黑兰两个会议与国共的关系。抗战时期,毛 泽东对国民党制订了一个基本政策:要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 共”。开罗会、义宣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这就堵塞了蒋与日本任何妥 协的可能。而日本在妥协无望的条件下,则有可能在中国战场对国民党军 发动正面进攻,而在日军的正面打击之下,意味着蒋已不可能再掀反共浪 潮。这样,毛的两个设想——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将全 面实现。因此,毛认为时局“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根据开罗与德黑兰两个会议,国共两位主帅的结论基本相 同。蒋的结论:“预料不久期内日寇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毛的结 论:“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总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时间转入1944年。 P1-3